分享文章

心靈閱讀|不是每道傷疤都可以寬恕,唯一出路是寬恕那個不寬恕的自己


要討論「寬恕」,必先直面傷害,必先感受,那種恨意帶來的錐心之痛。

在一間中學舉行讀書會,主題是「寬恕」,對象是中四、五的少年。選文〈高材生的獨白〉,出自台灣作者吳曉樂的小說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本充滿傷害的書,探討華人教育制度,令親與子之間展開怎樣的撕殺,痛苦到彷彿側耳細聽,會聽到書頁傳來的尖叫聲。

讀書會之始,我播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版預告,在聲畫的刺激裡,帶學生走進故事的情緒。傷痕累累的孩子,像要將自己撕碎般掙扎,好像眼淚能淨化黑暗,卻只有,從房間飛出去的自由。畫面是稍有不安,我卻刻意要他們感受,否則紙上談兵,「寬恕」恐怕只能停留在一個美麗而空洞的動詞。


故事是真實的。高要求的母親,高材生大女兒,讀書天賦有限、無法完成母親藍圖的小女兒,親子之間,在多年教養過程中,彼此撕殺。

是,親子關係並不如想像中美善,揭開表面好看的粉飾,挖出來的真實,母與女相愛相殺,彼此傷害到一身血花,只是看故事,讀得驚心。

要知道,故事不只是故事,不只是印在紙上,數千個黑壓壓的字,那是以血和肉構築的。高材生大女兒不敢反抗,屈從母親各樣要求,順著母親的尺,走到社會眼中的成功寶座,她得到,亦失去,在她的體內並沒有「我」。


母親絕對的威權﹑以愛為名的情緒勒索,將她困在黑暗的房間裡,長成一個自卑、敏感的人,對母親的畏懼深至不可控制;小女兒無法達到母親要求,用力反抗壓逼,換來的,是母親的體罰、無盡的歹毒言辭,自信心全然粉碎。

母親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總是痛心於小女兒的「壞」,要大女兒吞下妹妹那份。兩個女兒,一同破碎。

母親與女兒無法溝通,血肉相連,彼此怨恨。

大女兒長大之後,很想寬恕母親,或者是,她以為寬恕可以抹去身上的疤痕。


「寬恕」是個好聽的詞語,社會認同的美德,做到就彷彿光環加身,獲得衛道之士的加冕。「這是美德。」太容易像唾液般吐出來,吐到他人身上。好像為了成為一個好人,你必須寬恕,你必須寬恕。

大女兒嘗試跟母親和解,她但願,從多年的傷疤掙出突破口,便可以不為陰影浸沒。每次和解,母女會有蜜月期,只是很快回到原來的劍拔弩張,留下失望、不解,她重新經歷來自母親的傷害,這樣的情節,重複將近一百次。

寬恕,臉容清秀的學生說,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受傷太深了,陰影太大了,大女兒並非不願寬恕,她是無能為力。


不寬恕,不應該受到責難,學生如是認為。

當加害者不覺得自己有錯,猶振振有辭地數落自己,請問,要用甚麼立場去寬恕?

當傷痕太深,稍為觸碰都生痛,如何寬恕?

我也受過錐心的傷害。經歷誣衊與背叛,卻有人能脫口,輕浮地吐出,要我原諒加害者,一次復一次,原諒他吧,原諒吧,你就原諒他吧。但覺這些說話如唾液,一口口啐在我身上,轟,腦海炸出嘈音,胸口被貨車撞擊似的離心,大腦被掏空……片刻之後,我發現嘈音其實是我的尖叫。


人有寬恕與不寬恕的自由,這是我們的權利,要明白,不是每一道傷口都可以寬恕,有時,就是沒有力量去做。每個人身上各有不同的傷口,我們都有一些部分破碎掉,既成事實,即使放不放下,原不原諒,這些傷痛,已永遠改變了自己。

寬恕不寬恕,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它純粹是其中一個選項。不寬恕,不一定等同仇恨,沒有那麼極端。將事情過度簡化,造成的只有災難。

不要逼迫自己,因著他人的目光、社會的成規,或任何亂七八糟的理由,強行壓迫自己去寬恕。大女兒失去了尊嚴﹑自我﹑盼望﹑平安,若果連寬恕與不寬恕的權利都被剝奪,身而為人,這種侮辱也未免太巨大。


時間流逝,大女兒其實不再那麼恨她母親,她已清楚了解,來自母親的傷害不可逆轉,今後會如影纏身,不時咬她一口。

既成事實,她只能尋找寬恕以外的出路:寬恕那個不寬恕的自己,選擇與母親保持不受傷的距離,這樣就好。

要寬恕自己,那份憤怒與絕望,並非旁人可以左右,自己亦無法選擇。討論寬恕與不寬恕,必先明白傷害,必先做到,自己和他人的痛,絕不輕率看待。

陳微 (「點讀新星2」好寫手銅獎得主)

寫心人,16歲時模糊的夢想成真。做人不聰明﹑欠技巧,勝在熱誠,愛人絕不虛假,惡會恨惡,善必親近。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30

《姐,整理的是人生》簽書會

3:30pm-4:30pm

30

探索文化城市之路:《文化城市之路》新書發佈會

5:00pm-6: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