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醫生點講|焦慮、易怒?可能是「開學症候群」,專家親授打敗壞情緒

開學前和開學後,青少年有可能會感到焦慮,有些人更會學習散漫、提不起精神,甚至失眠。這種情況被稱為「開學症候群」,它通常是指在假期過後情緒持續低迷,但幸運的是,這些症狀只是短暫的。

「開學症候群」亦稱假期後症候群/綜合症 (Post-Holiday Syndrome),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通常是指在假期後情緒持續低迷,而這些症狀是短期的。常見症狀有失眠、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動力、焦慮、易怒、心煩意亂、沮喪和情緒低落等等。當人們經歷重大的事件(像是旅行或假期)時,我們會感到興奮,這時候我們的體內會產生很多腎上腺素。但是當暑假結束,腎上腺素水平就會下降,所以同學們容易出現開學症候群。開學後青少年的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會大幅下降,這就是為甚麼情緒會持續低迷的原因。

除此之外,大腦也會試圖恢復秩序,讓人習慣上學。在暑假期間,我們的作息時間通常跟開學後不太一樣,這樣的改變對大腦來說有點挑戰。大腦對於這種差異往往非常敏感,所以這也讓我們更容易感到負面情緒。有時候,大腦會誇大負面情緒,讓我們覺得開學的生活會比想像中更困難,這也容易引起焦慮和沮喪等不良情緒。

有些同學在長假或暑假結束後,會感到有點不捨和擔心新學期的功課和與同學的相處,這其實是正常的反應。通常情況下,大約過個兩個星期左右,這種情緒就會消失。但是,如果你覺得你的憂慮嚴重到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並且引發了一系列身體不適,甚至不想上學,那麼你可能要小心一下是否出現了「開學焦慮症」。

當疫情緩和後,「開學焦慮症」在同學們中變得愈來愈普遍。就算在疫情之前,本地有些家長也注意到他們的孩子有這個問題,因感到束手無策而前來求助。

「開學焦慮症」亦容易出現在性格內向敏感、易焦慮、悲觀依賴性較強、適應力弱、曾有朋輩或校園欺凌經歷、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焦慮症或憂鬱症,或有網絡成癮問題的青少年上。

對於青少年的開學焦慮症,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供選擇。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包括透過社交技巧訓練、呼吸練習、鬆弛練習、調整正面認知思想、鼓勵及協助逐步嘗試接觸患者恐懼的事物等方式,讓青少年可以學習自我觀察、自我評估和自我獎勵(例如想像開心的環境、獎勵自己勇敢、重覆「自己能夠做到」等的鼓勵性語句)。同時治療中,家長的參與十分重要,例如給予青少年口頭鼓勵、或給予獎勵。

如果對開學焦慮處理不當,或會有更嚴重問題出現,包括青少年的自信心受創;併發其他焦慮症,例如:社交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或觸發驚恐症、甚至抑鬱症。醫生亦會按孩子的情況,決定是否要用藥物治療,包括使用抗抑鬱藥物去治療焦慮症,以及處方鎮靜劑以備嚴重焦慮症者於有需要時服用。

除了專業治療外,家長和學校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應對開學焦慮。以下是一些建議:

1)提前準備:在開學前逐漸調整青少年的生活節奏,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同時,準備好學習和校園用品,確保孩子在開學前感到有信心和準備充分。

2)溝通和支持:與青少年溝通,了解他們的擔憂和困難,給予情感支持和鼓勵。建立一個安全的溝通環境,讓青少年知道他們可以隨時向你尋求幫助。

3)逐漸適應:在開學前逐漸增加青少年與學校的接觸時間,例如參加校園活動、參觀學校等,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4)建立支持網絡:與學校老師和駐校社工建立聯繫,分享青少年的擔憂和需要,並尋求他們的支持和協助。

5)鼓勵自我管理:教導青少年一些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放鬆練習,以及積極的自我對話和正面認知。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學校要共同努力,理解並關心青少年的感受,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能夠順利度過開學的過渡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何雅莉(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精神科顧問醫生)

目前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精神科顧問醫生,於200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並在2015年取得精神科專科資格。何醫生於公立醫院擁有10年以上經驗,曾在葵涌醫院擔任副顧問醫生及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何醫生擅長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成人及老人的精神狀況,對推廣大眾的精神健康亦不遺餘力。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