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有片)智得耆樂|過來人親身傳授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實用錦囊

編按:健忘、經常無故與人爭執、判斷力衰退等,都是認知障礙症的早期徵兆。在香港,每十名 70 歲或以上的長者,或每三名 85 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一旦有家人患上此症,如何更適切地照顧他們?照顧者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特意邀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構思和拍攝認知障礙症特輯《智得耆樂》,提升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

當發現摯愛的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一時之間可能無法接受,亦會感到束手無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在新一集《智得耆樂》中,邀得有多年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經驗的陳瑞貞女士擔任對談嘉賓,分享她如何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克服種種困難。

陳瑞貞女士指,若發現父母突然不懂處理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很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先兆。以她母親為例,「媽媽習慣早睡,晚上她會錄影電視節目,留待翌日早上觀看,有天我發現她竟不懂得錄影。」此外,過往陳女士的母親每星期都會打電話到超級市場訂購日用品,但她同樣突然應付不到這件事。

陳女士的父親亦曾患上認知障礙症,當她發現母親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症,便立即尋求林翠華教授和相關機構幫忙。陳女士說,最初不知道社區中心有照顧服務,後來才發現社區中心可提供全方位支援,例如物理治療師可每星期上門教媽媽做運動;家中換了工人,社區中心亦會派員教新工人扶抱的技巧。她認為這些社區資源,大大減輕了照顧上壓力。

林翠華教授補充說,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需要很多社區資源配合,現時有日間中心、院舍、家居上門照顧服務,例如送飯、陪診等等。醫療服務方面,有普通科醫生照顧日常需要及長期病患,也有專科醫生,例如老人科及老人精神科醫生,照顧不同程度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特殊需要。若家人能及早考慮哪一種社區資源適合患病長者,會對他們有很大幫助。

心態方面,陳女士指自己一直以平常心照顧患者,當發現患者有精神、希望傾訴時,家人應把握時間,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

林翠華教授總結時指,照顧者對家人有感情,所以願意付出,但提醒照顧者在過程中亦要愛惜和欣賞自己。

灼見名家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20

「2024 香港閱讀+」大型嘉年華活動

21

「2024 香港閱讀+」大型嘉年華活動

12:00nn-9: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