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閱讀Foodie】《舌尖上的東協》看東南亞食材如何落戶台灣植根

異國風情美食,似乎是我們外遊的指定目標。東南亞美食垂涎欲滴,若果台中有一個地方,集東南亞各國美食,近似澳門北區的三盞燈,那會成為你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嗎?當東南亞食材落籍台灣種植及入饌,煮出來的味道,還會是「原居地」山水真味道嗎?剩下的只是為大路食客口味而設的套餐美點,還是當地外籍傭工對家鄉的懷緬?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內頁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這本書所說的東協,香港通常稱為東盟,即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老撾、緬甸及越南十個成員國家。本書作者王瑞閔,自稱胖胖樹,羅列多種東南亞菜式中的植物食材,共冶一書,嘗試解構東南亞菜式的「異邦」味道。與其他的食譜或食材出版所不同的是,他追溯了這些味道抵達台灣的平民歷史,也同時以關懷的人文眼光,了解當地東南亞新移民或移民工面對家鄉食材的感恩與思念。

繪圖: PearlCatCat

首先吸引我舌尖及眼球的,是有關越南食材的章節〈《西貢小姐》與白霞〉,先簡介了越戰的歷史及那齣具東方主義色彩的音樂劇後,再詳細介紹越南菜一種獨特配料,名字叫「越南白霞」或者「大野芋」,是越南酸魚湯內一個主角,外形有點似蘆薈,很少出現在其他地區的料理之中,所以成為越南移民工選取入饌來解鄉愁的重要材料。

另外一種大家較熟悉的材料就是「大樹菠蘿」,合情合理地出現在〈泰國、寮國〉的章節中。當然,大樹菠蘿在台灣及香港也很受歡迎,在超級市場的貨架上老是常出現。我們的荃灣光板田村及元朗橫洲也因為盛產大樹菠蘿,而舉辦大樹菠蘿節,可見品種適合亞熱帶氣候,正正表示東南亞口味被廣泛接納。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內頁

書的第二部份把焦點帶回到台灣,從各個台灣地區發現東協各國的味道蹤影。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台中的東協廣場,經歷歲月的洗禮成為今天的小東南亞,讓新移民找到自己的家鄉雜貨味道,讓尋覓異國味蕾感受的台中人找到繁華的東南亞氣息。這個「凹」型商場大廈的中央有一個金字塔裝置,可以想像到建築時參考了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吧。原來當地新移民都不會把該區稱為東協廣場,而是使用代號「畢拉密」來代表廣場中央的金字塔Pyramid,可見民族之間溝通的一種街頭默契正在形成。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內頁

至於台北車站印尼街上的斑蘭糕及斑蘭丸子,也是很受歡迎的東南亞甜品。書中描述台灣也有廣泛種植斑蘭,甚至在台栽植的品種也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本書在寫東協各國材料的同時,也有書寫在地移民工的鄉愁與盼望;我在想,斑蘭成功入籍土壤植根,新移民及移民工到底再要經過多少異化及歧視的眼光,才能夠不違和地嵌入新的生活環境中?「人離鄉賤,(食)物離鄉貴」,還要經歷幾多個世代?

(本文由「Rolling Books滾動的書」策劃)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20

回憶與城市相遇-陳浪《我多的是時間漂流》新書分享會 (香港場)

5:00pm-6:30pm

20

「2024 香港閱讀+」大型嘉年華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