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有片)智得耆樂|腦退化警號你要知,認識認知障礙症由今天開始

編按:健忘、經常無故與人爭執、判斷力衰退等,都是認知障礙症的早期徵兆。在香港,每十名 70 歲或以上的長者,或每三名 85 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一旦有家人患上此症,如何更適切地照顧他們?照顧者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特意邀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構思和拍攝認知障礙症特輯《智得耆樂》,提升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而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隨著年紀遞增,因此加強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無論對個人以至整個社會都日益重要。

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全力支持加強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早前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構思和拍攝認知障礙症特輯《智得耆樂》。在一連八集的節目中,林教授以專業角度探討認知障礙症的成因、病徵、治療方法,並與四位不同範疇的專家或專業人士,就如何安排充實的退休生活、照顧家人、保持心靈健康,以及預先妥善安排財務等多個範疇分享意見。

林翠華教授在《智得耆樂》第一集指出,很多人誤以為腦退化即是認知障礙症,但在醫學專業上,腦退化是廣義名稱,大腦退化既可以是正常退化,也會因病退化,而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的其中一個問題。當認知缺損愈來愈嚴重時,便會引起其他問題,例如影響生活功能。據統計,現時 85 歲長者中,有超過四成患有認知障礙症,所以認知障礙症的確是與年齡有關。

她指出,認知障礙症有多個種類,其中阿茲海默氏症是所有癡呆症中最普遍的。第二種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由於香港人常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等毛病,或會導致大腦內小血管出現問題。另一種是繼發性認知障礙症,原因是身體出現其他問題,導致腦退化,例如腦部長瘤、荷爾蒙失調。其他因素包括空氣素質差、聽力或視力受損等,都是老年時期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危險因素。她又表示,柏金遜症長期患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機會很高,因為這兩種病的病理機制十分相似。

認知障礙症是否無藥可醫?

林翠華教授表示,服藥可改善認知障礙症病情。第一類治療針對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專注力。第二類治療是針對認知障礙症引起的行為及情緒問題,患者出現焦慮及抑鬱,藥物治療會有幫助。另外,非藥物治療方法,例如做運動、調節生活節奏,也有助紓緩徵狀。

由於有些患者有「三高」問題,若然再加上認知障礙症,如何界定治療的緩急次序?林翠華教授認為,醫生不會先醫治身體的疾病,然後才醫治認知障礙症徵狀,而是一起治療。誠然,處理仼何病症時,愈早醫治愈好,認知障礙症也是一樣的。此外,有不少家屬認為,患者年事已高,醫治與否都沒有分別,但林教授指出,雖然患者記憶力缺損是不能逆轉,但愈早介入,治療效果愈好,引發其他併發症的機會亦相對較少。

林教授說,認知障礙症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議題,本系列節目中將邀請一位長期照顧者,讓她道出心聲,還會邀請一位心靈教育的導師,這位導師將教導照顧者如何關顧自己的心靈健康,節目內也會談談甚麼是認知障礙症友善社區。此外,不少患者也關注如何預先做好財務安排,因此她也請來律師詳盡解釋「持久授權書」的內容及細節。

灼見名家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27

本地流行文化講座活動「經典人物——黃霑」

2:00pm-4:30pm

28

國學講座:「恆、既濟、未濟」三卦淺釋

2:15pm-3:4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