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欣妮|香港製造的溫度記憶!兩本好書帶你發掘在地好物的窩心故事
text/游欣妮 · photo/iStock · 2025-10-08
打開《香港造,造香港》一書,即見編者以耳熟能詳的「六何法」提出六個重要問題,關於香港好物的故事亦由此展開。香港品牌和設計的起源、流傳、影響力及重要性等,皆透過文字一一細訴。我非常認同本書提出的觀點:所謂「香港製造」不只代表產地,更象徵產品質素有保證,並可帶來正面的品牌效應,使人趨之若鶩。
品牌如人,背後各有故事,雖然故事未必一定可歌可泣、扣人心弦,但珍貴之處在於其獨特性。我很喜歡《香港百貨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尋訪當下的香港製造》一書,裡面介紹的每件物品,有些甚至是收藏家的珍藏,全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些雜貨不是金銀珠寶,但有著堪比金銀珠寶的價值。
有別於那些在博物館裡供人駐足欣賞、工藝巧奪天工的藏品,生活雜貨蘊含著照顧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體貼,起居飲食、衣食住行等包羅萬有,各類別均有其翹楚與經典。不少代代相傳的品牌,除了在承傳與發展中彰顯難能可貴的匠人精神之外,亦從其普遍使用率反映了那份驚人的傳播力。不少物品在時間的洪流裡流傳,隨著時代變化,因應大眾需要而推陳出新,同時力保品牌傳統特色,可見設計師在融合傳統與創新上的匠心獨運。有些舊物如塑膠水果籃,除了實用更富趣味,其造型恰如可愛的兒童玩具(書內也有介紹兒童玩具的部分),可惜現在已不再生產。
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在書內發掘不少民間智慧和巧思,例如現已「買少見少」的技術:「綁好行街」——店員僅用繩子已可將貸物綑綁得結實牢固,不同款式和數量的貨物的捆綁方法各有特色,不論鍋碗瓢盆還是瓶瓶罐罐,甚至食材,總有辦法妥善捆綁。
翻開某些頁面時,常會泛起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喚醒了兒時記憶,格外親切。即使其中有些好物我未曾使用或見過,但這些色彩鮮明、花款繁多的藏品,有的設計乾淨俐落,有的精巧雅緻,無論是逐一細賞,或是將各種生活小物並列遠觀,那種琳瑯滿目叫人盡享視覺滿足。這趟「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確實有一種跨年代的可觀性。只要願意對美麗事物抱有欣賞之心,就能踏上旅途,由小物充當嚮導帶領每一位時光旅人品味一場展覽,光是從紙上鑑賞已覺賞心悅目,大飽眼福,沉醉在一片復古懷舊風中怡然自樂,更不知不覺在開闊眼界的過程中逐漸體會,由從前到現在,本來就有許多藏在生活細節裡的,可以追求的優雅美好。
今次介紹的兩本書題材相似,部分內容或有重疊,然而兩書同讀,不但不沉悶,反而帶來相輔相成的閱讀樂趣和驚喜。尤其在《香港造,造香港》中,一篇有關香港品牌出口至外國多個地方的文章,將不少奇妙發現或微妙連結娓娓道來的,正是《香港百貨》的作者——居港日籍攝影師久米美由紀。
《香港百貨》封底寫道:「如果你在心愛之物上看到珍貴的 “Made in Hong Kong” 字樣,那一刻,你便繼承了一段香港歷史。」與《香港造,造香港》編者的話〈由「香港製造」到「香港創造」〉,兩者正好遙相呼應,亦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生活在這城市,我們不但為能繼承和傳承許多美好而自豪,也期待香港有更多美好的創造。希望一直有人珍惜這些在尋常百姓家裡陪伴我們生活的瑰寶,珍惜香港製造。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