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欣妮|禁忌話題不再難!一本好書教你與父母打開生死對話的大門
text/游欣妮 · photo/iStock · 2025-09-12
![]()
「這些問題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嗎?」這一句摘自《在告別中學會更愛父母: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的前言,將書名和「禁忌話題」連繫起來,浮想連翩,傷感之情不禁而生⋯⋯
作者根據個人工作經驗及生活經歷,積極提倡及宣導「終活」的重要性。所謂「終活」,意指具體規劃人生最後的時光,並讓人在生命結束時能夠保有尊嚴。全書共分六大主題,從身心精神健康、照顧與被照顧、財產管理與分配、身後事安排等皆有提及,完全達到關顧心理層面與實務層面的目標。

曾經與長輩溝通的子女,往往會遇過同一個難題:不管說甚麼,父母總是抱著懷疑態度,甚至有反駁、推翻的對抗傾向,不願意接納子女的說法,堅守立場如泰山不倒。若然彼此堅持不退讓,最終很容易落得吵架收場,不歡而散。偏偏,對於朋友們口耳相傳的信息卻深信不疑,即使所提出的資訊不合邏輯、不符常理,仍句句視為至理名言。難怪有人打趣說:「若說服父母作某些決定,最好先說服他們的朋友——由朋友傳話,必定事半功倍!」至於要如何認識父母的朋友,又是另一個挑戰了。(作者也在其中一章建議讀者請父母列出朋友名單,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不難發現,人們與愈親近的人相處時,愈容易展露真性情,書中提到我們可以把父母當成客戶。奇怪了,血緣上明明親近,卻要自製距離?作者補充說明:這樣好像很無情,但其實是一個戰略性的相處方法,因為從另一角度展開溝通,稍微劃清界線,反而可以增進感情。我覺得這也許與表達時的措詞和態度有關,說不定真有可能具體實踐「距離產生美」的美好期盼。

說到溝通,有哪些話題適合與父母傾談?書內提供了一些建議,其中一項是與父母商量煩惱。於我而言,這完全是一項極艱難的功課!作者指出,如果能從這方面著手交談,好處是可以拉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讓子女放心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樣父母更容易開口談及自己的狀況。或許我們都以為長大成人之後,能夠安穩踏實地照顧自己,父母就放心了,久而久之,我們習慣「報喜不報憂」,卻忘了有一句話:「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父母年歲漸長,除了身體機能和體力衰退,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我們該如何判斷父母是單純的健忘,還是失智症的徵兆?第二章「疾病與照護」中有一篇〈了解父母的認知能力〉,特別提到健忘只是老化現象,還簡明扼要地列明健忘與失智症的差異,清晰易明,對我這個門外漢而言,相當實用。

很多人或許因為不忍心父母承受身體疾病的煎熬,希望能親自照料父母,卻忽略了思考個人的能力。有這份孝心固然好,但實際情況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要了解自己的極限,了解自己可以照顧父母到何種程度。書中有些建議,例如嘗試清洗父母的假牙,這些都是值得參考與嘗試的做法。
討論與生老病死有關的「禁忌話題」,除了能夠減少紛爭,更重要是能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在需要時作出最合乎他們想法的決定。但願大家都能敞開心扉,百無禁忌,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展現對父母的愛與關懷,亦在過程中認識父母和自己更多、更深。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