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點講|一文睇清「拗柴」真相!醫生教你如何避開足踝受傷地雷
text/陳子釗醫生 · photo/iStock · 2025-10-24
![]()
不少青少年在日常活動,例如打籃球、踢足球或跑步時,都曾經試過「拗柴」。這種俗稱為「拗柴」的情況,醫學上稱為足踝扭傷,是指足踝(即腳腕)因突然內翻,導致周邊韌帶受到拉扯,嚴重時更可能出現撕裂,甚至連帶肌腱移位。
足踝外側有三條韌帶用以穩定足踝的日常活動,分別是在前側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簡稱ATFL)、中間的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簡稱CFL),以及後側的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簡稱PTFL)。臨床上,「拗柴」最常受傷的部位,是前側的前距腓韌帶,其次是中間的跟腓韌帶CFL。而「拗柴」導致靭帶損傷的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級:
第一級:韌帶輕微拉傷,但沒有結構損傷或明顯的撕裂,患處出現輕度腫脹,惟極少甚或沒有關節不穩的情況;
第二級:韌帶部分撕裂,通常可見明顯腫脹,甚或有瘀血,足踝功能一定程度上受影響;
第三級:一條或以上韌帶完全撕裂,出現嚴重腫脹、疼痛及瘀斑,令足踝不能如常受力活動。

「拗柴」既是最普遍的運動傷患之一,也是日常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足部傷患。一些涉及跳高落地、轉身、急停等動作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跳舞、衝浪運動;又或在滿佈沙石的山野健行、遠足,均有機會因失平衡而扭傷足踝,甚或會引致骨裂、骨折。
此外,有些人會因為下肢或足踝關節本身有傷患而令足踝變得不穩定;兩腿肌肉量不足、小腿肌腱過緊;或穿了尺碼太大、鞋帶太鬆的鞋履,因此,即使在平路行走,也有可能重心失衡而扭傷足踝。而高足弓人士因腳掌拱位較高,走路時趾骨著地角度過於垂直,使重心向前、步態不穩,並且足部韌帶受壓導致腳跟向外拗,於是比一般人更易「拗柴」或跌倒。
至於低頭族,也往往因「行路唔帶眼」,身體來不及應對凹凸不平的路面或其他突發情況,亦容易「拗柴」。
「拗柴」後求醫時,醫生一般以問診及觸診作臨床評估,若足踝見瘀血、腫脹及劇痛至無法走路,就會安排照 X 光或磁力共振以作進一步檢查來確診。

由於韌帶撕裂本身亦有機會自然愈合,因此,針對「拗柴」的治療目標是迅速處理,以助韌帶癒合。臨床上約七成前距腓韌帶 (ATFL) 撕裂的傷者,可接受適切的非手術療程,康復後一般可重返運動與日常生活。
非手術療程可按傷勢及生活需要而調整。輕度傷患會採用 PRICE 急救法 (PRICE Approach) 作急性處理,再配合復康治療。PRICE 急救法如下:
P (Protection):保護受傷的關節,普遍會利用腳托或運動布貼來承托足踝,減少再受傷風險;
R (Rest):休息,讓患腳盡量減少負重;
I (Ice):字面冰的意思,即代表物理治療師會為傷者進行冰敷;
C (Compression):加壓,透過壓迫包紮或壓力治療,舒緩紅腫、疼痛並提供承托及支撐;
E (Elevation):抬高及推高患腳,減輕急性受傷的反應例如水腫、發炎及疼痛。
接受非手術療程的患者必須要完成復康治療,循序漸進地恢復足踝的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反應及平衡力等,以減少日後再扭傷的風險。

若傷勢較重,可能需要服食消炎止痛藥,及在受傷約 10 至 14 天內打石膏來固定和保護患處及相關的關節,幫助消腫及避免關節郁動而令疼痛加劇。至於餘下約三成前距腓韌帶 (ATFL) 撕裂的傷者,若在接受非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後,韌帶的自然癒合情況仍欠理想,令足踝不穩定或反復扭傷,即「慣性拗柴後遺症」,便可與醫生商量,在評估身體狀況後,考慮接受足踝關節鏡及韌帶重建術,以避免慣性「拗柴」引致足踝關節炎甚或骨折。此類手術可穩固足踝,減低提早退化的風險。
另一方面,足踝關節鏡及韌帶重建術對部分人士,例如運動員來說,是治療嚴重急性足踝扭傷的合適方案,因為術後可助他們較快回復本身運動水平,亦可減低復發及慢性足踝關節不穩定。若同時發現附近位置受傷,該手術亦能一併治理。
現時足踝關節鏡及韌帶重建術可用微創方法進行。骨科醫生會在足踝位置開一個切口,並放入關節鏡檢查足踝關節及相關韌帶的受損程度,再決定縫合韌帶還是移植其他肌腱或軟組織來重建。而在手術中,可同時處理將關節內缺損、骨刺(贅骨)等情況。無論是韌帶接合或重建,均須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術後或要用腳托固定足踝。

無論是接受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充分的休息和訂制的復康訓練同樣重要。復原所需時間視乎傷勢輕重,或需數星期至數個月不等。在此提醒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在康復期完成後,方可循序漸進地回復運動,否則會影響療效,得不償失。
日常生活想減低「拗柴」風險,除要「睇路」,亦可參考以下建議:
- 可按需要使用訂造的專業矯形鞋墊,預防腳踭向內拗,另亦可改穿高筒鞋來保護足踝關節及增加穩定性;
- 穿著尺碼合適及鞋帶鬆緊適中的鞋履,必要時可加軟身的腳托作輔助;
- 高足弓或足踝不穩者,不宜穿高跟鞋及厚底涼鞋;
- 如懷疑腳傷復發或有其他新傷患,必須及早求醫,以免傷勢惡化或影響關節功能;
- 養成恆常適量運動的習慣,幫助保持關節靈活及平衡力;
- 參與運動前應做好熱身運動 (warm up),運動後作緩和運動 (cool down),令韌帶及肌腱得到適度伸展和保護;
- 隨年紀增長,前距腓韌帶 (ATFL) 功能可能變弱,而且下肢肌肉流失,會較年輕時更易「拗柴」,因此要恆常進行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或稱 strength training),來對抗肌肉萎縮及維持肌力,同時訓練平衡力。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