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駕到|自以為明白比無知更危險!職場最該提防的「懂一點」心態
text/《換框思維力》 · photo/iStock · 2025-10-14
每日在職場上奮力打拼的你,是否也曾感到自己像個「冒牌者」,總在夜深人靜時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夠格?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的《換框思維力》,以企業教練的視角,透過真實案例,揭開那些看似自信的領導者,背後其實也飽受自我懷疑的煎熬。書中不談空泛的成功學,而是以一個個職場困境為鏡,映照出如何將「假裝做得到」的勇氣,化為真正做到的實力,讓每一個在職場中浮沉的靈魂,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柔堅強。
TED 有一場演講名為「姿勢決定你是誰」,至今已吸引數百萬人次觀看,講者分享了自己即便擁有不錯的學經歷,卻還是會感到自己沒有資格,飽受「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的困擾。她提出一個觀點:「先假裝你做得到,直到你真的做到」(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我在擔任教練的期間,也在許多領導人身上看到這種「冒牌者症候群」的影響。你或許以為這只會出現在自信不足的人身上,但其實不然。那些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同樣會在面對艱鉅任務時,懷疑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格,在現場掌握話語權或扮演某種角色。要怎麼克服或度過這種心境?我有親身體會,那就是擁有更宏大、更想要實現的目標,基於這份企圖心,就能不斷提醒與勉勵自己:「沒關係,我還沒做到,但我已經在路上了。」
第一次擔任總經理時,我三十二歲,既沒學過商管原理,也沒看過損益表。當時總部有一天突然把台灣的損益表發給我,告訴我過幾天後要召開檢討會議,並要求我提出下一期的行動方案。損益表上的每一個文字與數字我都認得,但全部加起來是甚麼意思,我真的一點頭緒都沒有。俗話說「辦法長在嘴巴上」,我先向會計人員請教每個會計科目裡面包含哪些費用,然後回想當初老闆是怎麼「處理」我的,針對業務單位主管們提出的計畫逐一提出「挑戰」,並帶著一兩個上一期的最佳實務 (Best Practice) 和下一期的目標客戶名單,就這樣硬著頭皮上場了。
他們對新手總經理或許也是手下留情,提問都還在我能應對的範圍內,我也都答得出來。之後我便漸漸上手,累積更多手感,開始了解可以從哪些面向省錢、賺錢,以及如何向總部爭取資源。我的意圖很簡單,雖然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我也不熟悉數字遊戲,但我絕對不想要讓我個人的不足,影響總部對台灣區市場或夥伴的客觀評價。這樣的信念激勵著我,讓我可以加速度過各種懷疑自己、抱怨他人的時刻,選擇性遺忘自己還不擅長、還不夠好的念頭,轉而聚焦於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而不是讓無用的念頭吞噬本來就很有限的時間。
善待自己,放掉過去,成全當下,是一種溫柔的勇敢
隨著經驗增長,我又認識了一個詞彙,叫做「自以為明白症候群」,這或許不是一個正式的心理學名詞,但它非常貼切地描述了一種人——自以為甚麼都知道 (know-it-all),過早地認定自己已經懂了,實際上卻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錯誤。這種「懂一點」的心理狀態,比起完全不懂,反而更危險,因為會讓人過早關閉學習的大門。
這類的人,與自認「我還不懂、但我願意學」的人,簡直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但偏偏我也常遇到這種人,習慣在他人分享資訊的過程中急於插話,或是在結尾補充自己才高八斗,只因為「有聽過、有看過」,就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這真的是滿危險的事。他們的起手式通常是:「這我早就知道,不就是……」每當聽到這句話,我都很想問:「你究竟知道甚麼?」即便我對傾聽與溝通技巧下過一番功夫,自認助人的意願也是破表,但面對這種人時,我真的也需要深呼吸好幾次才能繼續說話。
我有一位客戶的「好球帶」極小,假如不是照著他的角度與順序來切入,他完全聽不進去。不知道是聽不懂或是不願意聽,總之他會不停打斷我的發言,堅持他的結論。令我納悶的是,他的做法若有效,我就不會坐在他面前了,不是嗎?此外,他會一直看手機,導致我必須不斷重複已經說過的東西,每次開會總是瘋狂地鬼打牆。我試著知難而退,就當作沒有緣分、不合作總行了吧,但他又不願解除合作關係,頻頻表示他需要幫助。
年輕的時候,遇到自己無法支持的人,我會患得患失,但現在的我已經擁有更多認知與行為上的彈性:這次不行,就下次再試;這種方式不適合,就換種方式。若真是我自己的問題,那我就會轉介更合適的人來支持他。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以為勇敢是對抗,是堅強撐住,是不動搖,但現在的我認為,真正的勇敢,是願意放下那些已經不再適合、不再需要、不再值得緊抓的人事物。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