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Travelogue】那些年有個錢才玩得起的潮流玩意,既可炫富又透心涼

曾有一段時間,因為要參與製作《Lonely Planet台灣》的指南,因而有機會遊遍半個台灣本島和所有外島,在那次為期三個月的旅程中,有一樣東西深深吸引我,就是無論在古厝、寺廟還是墳墓上也會找到的老花磚。

比手掌心大一點的老花磚,通常有著俗艷的顏色,或是幾何圖案,或是花鳥蟲魚。有些再浮誇一點的還有浮雕,用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你可能會覺得俗不可耐,色彩甚至撞得亂七八糟,何解古人不論是在牆身、地面也貼上幾片花磚,甚至連座椅、桌面、墳墓,也要加幾片才安心?尤記得在台灣金門島的水頭村中,就有一棟廢棄的古厝,縱然已變成頹坦敗瓦,但花磚依舊在斑駁的牆上,擦去泥巴,仍然光潔如新,民間人士對這些不顯眼的舊物近年也提出保育的聲音。

台灣金門古厝的牆上老磚歷久常新 (筆者提供圖片)

這些小花磚,其實在香港一些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大宅或墳墓也十分常見,可說是一個時代的潮流玩意,也是家中有個錢才玩得起的財富象徵。可惜在香港研究瓷磚的人少,對小小的一片磚也沒有特別的感情和保護意識。倒是在台灣,民俗學者康鍩錫就寫成一本花磚百科全傳──《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把西方的瓷磚文化,如何影響日本明治大正年期的建築,繼而再因日本輸出瓷磚而影響台灣和東南亞的「室內設計」。

如果你有去過位於日本京都西陣的Sarasa咖啡館──一間由近90年歷史的澡堂改裝而成的咖啡館,不能錯過的亮點就是那些無窮無盡、讓人眼花繚亂的昭和初年花磚。但畢竟花磚的艷不太符合日本人喜愛的侘寂美學,很快花磚在日本本國沒有市場,供過於求,唯有出口外銷,結果在華南及東南亞大受歡迎,更成了街頭巷尾的亮麗風景。花磚除了有炫富的功能外,還有一個相當實際的功用──在四季如夏的熱帶和亞熱帶,坐在瓷磚鋪成的椅子或床上,甚至是光著腳踩在鋪了瓷磚的地板上,頓時感到透心涼。

京都Sarasa咖啡館由澡堂改裝而成 (cafe SARASA官網圖片)

咖啡館內的老花磚 (cafe SARASA官網圖片)

牆身鋪上瓷磚,感覺透心涼 (cafe SARASA官網圖片)

下次到訪台灣,除了欣賞廟宇屋頂上的剪簾外,不妨先讀讀圖文並茂的《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在鬧市中找找那片涼透心的美麗老磚。

於香港公共圖書館借閱《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鄒頌華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