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讀家試唱|逃避有用,但與世界保持距離,會否錯過美好的人與事?

八年前在 YouTube 聽到 Serrini 的《我在流浮山滴眼水》,只是覺得歌很好聽,對歌詞沒有深刻體會。轉眼間,我從中學生蛻化踏足社會數年的大人,這首歌終於正式派台了。歌詞描述入世的女生不敢打開心扉,即使有人願意守候,也不敢發展,只因怕受傷害。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感到似曾相識?

我說如果你等我太累  
最後你會否也離我而去
你說世間怎麼有既定的對與不對  
還看拒絕快樂的是誰

日本精神科醫生岡田尊司在《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指出,逃避型人格的特徵是性格極度敏感,害怕受傷與被厭棄,忌憚責任,因而不斷逃避。而這種人格的建立,通常關乎原生家庭的過度操控或保護,或是伴侶和友人帶來的傷害:

「性情與環境,家庭與社會,都有可能成為培養恐懼的溫床。成長過程未曾受到干擾的健康的人,一般來說知道如何與恐懼共處,甚至戰勝之。而受過干擾者,經驗到的恐懼巨大又頻繁,則恐懼的原型之一將攻佔此人的心靈。」

正如歌詞所言:「霎眼你我已廿幾歲,發覺世間很多要面對揮不去」,在成長的路程難免跌碰,受傷過後以免再度中槍,自我防衛機制的閘門越見越高。能不能就果敢一點?但如果踏出了第一步,最終還是受到傷害,是不是固步自封才好?

擁有逃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總想不動聲色地觀察世界,不參與是對自己的溫柔。但丹麥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有著另一番看法:To dare is to lose one's footing momentarily. Not to dare is to lose oneself. 冒險造成焦慮,但不冒險卻失去自我。

我們為自己設下一重又一重過濾網,在避無可避的工作與私人生活設下分明界線,把一切拒於門外,當中被濾走的其實還有自己。

你說你雙手等我默許  
為何我總不讓你伴隨
你說你很想使我  不再獨個流淚 
多甜蜜但我不說一句

每每聽這首歌時,總受這句「我說我不懂怎去面對,明晨你醉心的又是誰,再說我世界裡無甚麼叫必須」觸動。脆弱如斯,卻裝作瀟灑地拋下一句「我無咗邊個都可以生活」,這只是哄騙自己的白色謊言。

在汰弱留強的社會,我們擅長把鋒刺豎起,把痛處掩蓋。逃避或許可恥,有時甚至有用,但逃避到自欺欺人,只會讓美好的人與事擦身而過。

Feb28plus1 (點讀「新星大募集」入圍寫手)

大學畢業後正展開為期兩年的槓桿生活,又名「發掘自身可能性的探險」。現時身兼數職,並正修讀攝影課程。熱愛文字,喜歡撰寫有關時裝、音樂、電影的文章及短篇故事。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27

本地流行文化講座活動「經典人物——黃霑」

2:00pm-4:30pm

28

國學講座:「恆、既濟、未濟」三卦淺釋

2:15pm-3:4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