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全民閱讀|紙本閱讀在數位時代仍佔主流!跨界協作共建香港閱讀文化

你一年會看多少本書呢?香港出版學會連續十年進行「香港全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大眾的閱讀習慣變化不大,約七成受訪者仍有閱讀,雖然紙本閱讀仍佔主流,但閱讀量持續下滑,每年平均紙本閱讀量中位數由 2022 年的八本下降至今年的五本,跌幅達 37.5%。另一方面,受訪者的電子閱讀時間輕微上升,七成人每日看超過半小時,內容方面則呈現鮮明的年齡斷層,30 歲以下族群偏好閱讀小說、文章或評論,而年長則高度集中於新聞,大幅拋離其他內容。

是次調查再度獲得新鴻基地產新閱會的贊助,委託新青年論壇以音頻電話方式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了 822 名香港市民,並以問卷方式調查了 592 名高中學生,隨後根據初步分析結果進行聚焦小組訪談,參加者包括 30 名不同組別的市民,如中學生、大學生、家長、60 歲或以上長者,以及一般在職人士,以了解大眾的閱讀行為及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紙本閱讀量下跌的主因包括缺乏習慣 (40%)、時間不足 (30%) 及偏好網上閱讀 (15%)。過去一年,受訪者最經常閱讀的書種以「文學、小說散文或語言學習」為最多,佔 42%,其次是「歷史地理文化」(22%),「經濟商業或投資」和「心理或自然科學」各自 14% 。

在公共圖書館方面,逾六成受訪者並無使用圖書館電子書借閱服務,使用率偏低;另外,超過四成半人認為現時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和設計欠缺吸引力。

今年調查特別加入與 AI 相關的問題,逾六成高中生認同 AI 為未來趨勢,但過半數未曾使用。他們最期待的應用包括即時翻譯 (43.4%)、自動生成摘要 (42.5%) 和互動問答 (33.6%)。然而,家長對於 AI 的看法則顯得矛盾,雖然認同它有助提升效率,但也擔心會削弱子女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閱讀推廣活動方面,不同類型的活動的成效差異大,嘉年華模式最受歡迎。數據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全民閱讀日這類嘉年華式活動有效推廣閱讀,當中專題書展 (19.1%) 和作家分享會 (16.7%) 最受歡迎,而青少年則偏好結合音樂與科技的跨界元素。

新地執行董事馮玉麟於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發布會上,與各界代表探討人工智能普及對閱讀習慣的影響。他提到,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不僅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還為傳統商業活動和營運帶來變革,新地已在多個業務領域廣泛應用 AI 技術,大力推動本港 AI 的發展和應用。新地亦十分重視科普教育,旗下新閱會積極推廣 STEM 科普教育,透過舉辦各類型活動如專家分享會、參觀航天科技館等,以提高學生對 STEM 的興趣,鼓勵他們裝備自己,同時透過網上平台《點讀》介紹科創發展的書籍,為香港營造更具活力的創新科技氛圍。

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霍啟剛指出,深圳透過十年前立法確立制度保障和資源投入,使全民閱讀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他認為在大灣區框架下推廣全民閱讀,不僅能擴大影響範圍,更能深化閱讀推廣的實質效果,這種區域協同模式將為香港全民閱讀工作的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則提倡跨界協作,建立香港閱讀文化新氣象。他表示,隨著參與推廣的跨界別代表較以往更廣泛,積極協作模式將持續深化,設立「全民閱讀日」更成功凝聚了政府、出版界、教育界和作家等持份者共同參與,讓閱讀慢慢發展成一種生活態度和可持續的文化。

綜合調查結果和各焦點小組的意見,香港出版學會提出以下多項建議,首先為學生提供圖書券,強化印刷書閱讀習慣,其次是改善圖書館的設計,增設多功能分區(靜音倉、親子區、咖啡討論區等),使圖書館同步承載閱讀、學習、社交、休閒等多元功能,提升市民使用意願與增加停留時間。學會又建議本地出版社大力提升電子書格式和增加 ePub 電子書數量,滿足市民閱讀需求;而各持份者可合作舉辦具「跨界」元素的閱讀嘉年華,如結合流行音樂、教育科技、電玩、 運動、幼兒室內遊樂場等等,有助滿足不同年齡層市民的閱讀需求。

點讀小編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02

香港寺廟志的編寫

7:00pm-8:15pm

03

【讀文學】愛情故事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小說的另一種讀法:以梓人為例

2:00pm-4: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