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游欣妮|身體裡的微生物軍團:一書揭開這1.5公斤病毒細菌的共生奧秘

不知道大家選書的時候會考慮哪些因素呢?書封面?主題?作者?在書店「尋寶」的時候,除了會留意以上種種,有時也會隨意翻閱內文,或略讀目錄。偶然發現這本《知道了更有趣的微生物圖鑑》時,看到第七章的微生物專欄,標題中「微生物研究宛如『尋寶』」這句話,引起我對此書的興趣。 

向來知道微生物無處不在,也曉得有益菌有害菌,但當看到「微生物」一詞,腦海裡即時浮現的仍是細菌和病毒,不自覺地只在意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和患病時的頭昏腦脹。

然而,我實在太膚淺了。 

全書共分七章,每章都有其獨特與吸引之處,不過如果一定要選出最受大眾歡迎的章節,估計非第四章莫屬,因為這一章介紹的全是美味的微生物。光是乳酸菌,相信已能風靡萬千人,甚至有一些在飲食文化界舉足輕重的偶像菌(納豆菌)、流傳萬代的古老調味料(醋酸菌)、造福包點和酒類愛好者的酵母和麴菌,當然少不了讓人又愛又恨的菇菌類,從常見於餐桌上的香菇到被譽為「黑鑽石」的松露,均有提及。菇菌滋味叫人回味無窮,但因其生長屬性又未必適宣常吃多吃。每一種可食用微生物都能令食材的味道或質感大放異彩,錦上添花!

我更發現自己從小對某些細菌有很深的誤解,比如大腸桿菌,自小已聽聞若不注重衛生,感染大腸桿菌便糟糕了!豈料原來絕大多數大腸桿菌都是無害的,只有少量病原性大腸桿菌屬有害的,會引起腹痛、腹瀉,折騰得人幾乎虛脫。  

真正令人聞風喪膽的,是第三章不想遇見的微生物中介紹的各種細菌、真菌和病毒,包括有致命率高達百分百的狂犬病病毒、曾被用作生化武器的炭疽桿菌、以及有「食人菌」之可怕稱號的溶血性鏈球菌……以為這些殺傷力驚人的微生物都是甚少機會接觸到,不用過份憂慮嗎?近年引起全球流行病大爆發的冠狀病毒、能抵抗酒精消毒且有頂級感染力的諾羅病毒,甚至每年出現的流感病毒,也因其變化多端而難以對抗,使人手足無措;更有一些危險度看似危險度不高,但一旦感染便令人極度困擾的真菌——這些真菌全部都有頑強生命力,而且耐力驚人,只要找到宿主,幾乎就有安家落戶、永久寄居的打算,時刻監視宿主的身體狀況,例如念珠菌會趁人身體免疫力下降時伺機爆發,而白癬菌則會在人類足部「環境潮濕」、「衛生情況未如理想」的情況下持續增生。感染真菌的情況頗普遍,其可恨之處不在有嚴重的危險性,而在於難以徹底痊癒,引發極度痕癢等發炎症狀。

我欣賞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大量微生物,從尋常普遍的細菌、病毒,到真菌和古細菌兼備,偶爾見到認得的菌種名字,細讀他們的特質、行動以及與人類的關係,甚至能引起的問題,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還有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菌種,那些曾經聽聞但未嘗了解的、從未聽聞的、曾身受其害的⋯⋯愈讀愈富趣味,教人眼界大開之餘,亦在恍然大悟中有所學習和警惕。 

人體中有逾一千種、超過一百兆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統稱為常在菌,共重約 1.5 公斤!只要我們身體健康,這些微生物就不會構成危險,可是,一旦免疫力下降,便可能對人們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脅。期盼未來各種科學分析技術愈趨昌明發達,微生物研究專家們能壯大微生物寶庫,更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健康,讓各種蠢蠢欲動的細菌與病毒無機可乘。

游欣妮

現職中學教師及圖書館主任。喜歡閱讀與寫作,享受校園生活。著有散文集、新詩集、短篇小說集等十餘種。曾獲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中學生最喜愛作家、中文文學雙年獎等。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15

國學講座:漢樂府詩選讀

6:00pm-7:30pm

16

不如辭職去旅行——《人生不如任性一次》新書分享會

1:30pm-2: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