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點讀專訪】唐詩詠:星光背後曾感迷失,藉創作、閱讀把心靡打開

哲學家 Herbert Samuel 講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迎你。」常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但作為演員,首要的「工作技能」就是要掩飾自己,因為藝人的一舉一動、情緒,都左右著自己的前程與機會,不由你瀟灑、率性。

「記得一入行已經有監製告訴我要笑,因為我不笑就像擺臭臉,沒有人會喜歡我。然而,其實我平常很不喜歡笑的。」在娛樂圈打滾廿年的唐詩詠 (Natalie) 坦白道出從影多年來很少談起的心理壓力。

原來頂著「視后」光環的她一直背負沉重包袱,更曾感到迷失。及至最近首次參與由本地劇場人甄詠蓓牽線的「Lost Child Project」,她首次動筆創作短片動畫劇本《最後的那一瞬間》在大館放映,終於為她打開了一扇抒發情感的大門。自言曾經也是「lost child」的 Natalie,希望以過來人的身分創作的作品,也能打開大家心房。

還記得有多久沒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交心相處嗎?

不懂撒嬌的女人

兩年前憑無綫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首次奪得「視后」獎座;近年劇接劇的 Natalie 常常出現在公仔箱裡,演藝路可說是走得愈來愈順利。然而在萬千星輝背後、脱下了亮麗堂皇外表的她,其實也跟大家一樣,需要面對自己的情緒。

「當了演員十多年,其實我一直很怕讓大家看見自己。因為會聽到很多意見,告訴我作為藝人在哪些位置,要做哪些事情。」

現實生活裡看來真的「不懂撒嬌」的 Natalie,自言是非常理性的人,有時更會因為理性過頭而忽略照顧自己的情緒:「我本身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演戲是一件很好的事,即使不是表達我本人的情緒,但如果那場戲是情感發洩,我也能借機排解情緒。」然而這樣即時性的情緒發洩雖能治標,卻不治本。

視后愛看的書

每天面對來自傳媒和大眾等外界的放大檢視,生活上面對的壓力,反映在 Natalie 愛看的書籍上。她說自己不是追看單一書種的讀者,喜好飄忽,突然想看甚麼書就會主動去找。像講述一位自稱會與神明溝通、年僅十歲的日本小女生故事《記得出生前,神跟我說……》就是她近期的最愛。

「我覺得很奇怪,為甚麼這位小女孩會稱自己是神?我不只是想知道她是否神,而是想看她怎樣稱呼自己為一個神。」例如書裡描寫母親如何看待她的身分、以及這位「神女」到學校上課的細節,都讓 Natalie 很感興趣一探究竟;今年才出版的韓國影帝河正宇新書《有感覺》也是她的最近愛書之一。

「很好奇為甚麼他會突然間出了一本完全和演戲無關、而是談畫畫的書。很有趣的,每一張畫都很有意思。」原來河正宇在 2003 年左右發現自己的情緒開始崩潰,轉而依靠畫畫尋求發洩,竟畫出興趣來,他甚至在七年後舉行首個畫展。也許同樣活在鎂光燈下,他的心路歷程特別讓 Natalie 感到惺惺相惜。

「又例如我剛剛開始看佛學的書、又會買道家的書來看……真的很奇怪吧?」她特別推薦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的作品《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但她強調不是以理解宗教的心態閱讀,因為此書的重點在於禪修 (meditation) 經驗分享:「他把自己幾年來在山裡進行冥想的經驗、及後如何從驚恐症裡解脫自己、變得快樂和健康的經驗寫在書裡,所以我會把這本書視為一個人物的經驗分享。」書裡最後提到明就仁波切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大腦造像與行為科學實驗室進行實驗,透過大量的科學研究數據證明他大腦快樂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指數比普通人多 700 至 800 倍,因而被稱為「世上最快樂的人」。

縱然 Natalie 笑稱自己的閱讀經驗十分無定向,然而不難發現她的讀本選材多從宗教哲理及心靈探尋的導向出發,甚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意味:「我喜歡祂們 (佛教和道家) 的思想,我覺得祂們的看法很有意義和智慧。所以選擇閱讀的書籍,真的很直接反映人在某段時間的方向。」她感觸道。

表演課敲心門

數年前,Natalie 已成為甄詠蓓的學生,在老師的安排下參與了英國戲劇大師 David Glass 的劇本創作課堂;及後被告知成為了 David 主理的「Lost Child Project」導師,要與年輕人合作:「正疑惑為甚麼會從學生變導師,才知道原來上這些課學創作,是團隊希望以作品影響年輕人。」

在上課學習的過程中,Natalie 與同學忽爾被要求拍手、大笑、唸乘法表甚至在地上蠕動等令她不明所以的動作。然而完成動作、靜止下來後,Natalie 竟不由自主地大哭;看到身邊的同學同樣相繼落淚,她才發現情緒真正得以由衷地抒發,而 David 正是透過藝術不停打開她心房裡一道道曾被上鎖的門:「因為他不停幫我開了很多道門,創作的過程裡很自然就會有靈感。」這是 Natalie 發掘自己對創作的興趣,而花九個月時間編寫出《最後的那一瞬間》故事的契機。

創作打開自己的契機

短片《最後的那一瞬間》以馬戲團為背景,描寫小女孩探索和成長的過程 (短片可見於文末)。以往總是避談童年的 Natalie,現在不諱言故事就是來自自己的成長經歷。除了因為她心態上已準備好向觀眾分享;對她來說,無論自己還是身邊朋友,迷失在成長過程裡其實很常見:「見證過很多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有時候很難所謂的『教導』他們該怎樣做。」這次她透過創作,像剝洋蔥般開放自我,很是難得:「我的出發點是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令大家有啟發和改變。」

乍聽與河正宇的經歷頗為相似,Natalie 在創作過程中得到的其實不只是一份作品,而是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機會。「下筆寫故事的時候,我發現原來要寫自己的童年是很困難的。我雖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給他們聽,但他們說『為甚麼你只談了故事,但從沒談過自己在裡面的感受?』」被當頭棒喝的 Natalie 發現原來一直把自己的感受隱藏得很幽密,這也是創作過程裡的一大考驗:「這九個月裡,我不斷嘗試去開這道門。有時開不到、又不知道怎樣開、嘗試開又關起來……到最後,我反而是很坦然地『好,就開吧。』才一直寫下去。所以最後取決的,還是能否由自己打開這一道門。」

協助 Natalie 把心房打開的過程裡,除了恩師 Olivia 和七位戲劇工作坊的同仁,還有剛畢業不久、以短短一個月時間便為作品完成近 50 幅畫作的本地年輕插畫師陳芷嫣 (Ingrid) (下圖左)。

直言喜歡聆聽別人的故事、把祝福化為畫作的基督徒 Ingrid,縱然半年來與 Natalie 溝通的過程全靠視訊軟體「Zoom」完成,但疫情沒有影響她感受 Natalie 分享的故事:「在她的故事裡,有很多意象都是她自己的投射,環環相扣而且很深入;雖然很怕再問深入一點不知道她會否介意,但真的開口去問,我們又再能挖多一點故事出來,所以很享受跟阿 Nat 溝通的過程。」Ingrid 感激 Natalie 放手讓自己自由發揮,令這份由說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合作完成的作品,更顯其意義。

「Yes,and...」

多年來盡力演出監製、導演想要的角色,Natalie 一直嚮往如斯自由自主的空間。這次「退居幕後」的經驗,其實同樣影響她幕前演出的思維:「這次創作過程裡,完全沒聽過像『你這樣想不是太好』或者『你這樣做不行』之類的話。他們一直都很正面地鼓勵著我。」她表示導師 David 所教授的,正是要相信事情、甚至自主可能性的精神:「演戲時我們都習慣不斷找出問題,劇本、角色等通通都有覺得不對的地方。但 David 教我們不能是『Yes』然後『But』,而一定是『Yes』然後就是『And』。我現在學會了,帶到演戲的時候就更廣闊了。」

放下藝人身分、以更廣闊的心胸與多位伙伴一起進行創作,Natalie 直言感覺跟她上班演戲完全不一樣。其實最大的差別,是 Natalie 終於能「做自己」:「他們完全沒有以『哦,你是藝人,我們說話要小心點。』的態度應對。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我首次覺得自己能當一個『真正的女生』。」視后多年來甜蜜的負荷,以一句話道破。

熊天賜、鄭天儀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12

書寫我們的島 —— 由島嶼出發的文學創作

5:00pm-6:00pm

12

燈照窗前——《窗池不皺》新書對談會

3:00pm-4: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