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點讀專訪|STEM Sir鄧文瀚「玩」轉教育曾遇挫折,靠睇書找正能量

潮流興 STEM 教學,有一個人,就經常巡迴全港學校,亦在公開活動以至電視、電台節目講 STEM,他是鄧文瀚,人稱 STEM Sir。原本是小學教師的鄧文瀚,機緣巧合下投身推廣 STEM 之路,毅然放棄傳統名校的薪高糧準工作。跳出舒適圈作出新嘗試,鄧文瀚只為了挑戰自己,看看自己能走得多遠。

STEM是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和數學 (Mathematics) 的首字母縮寫略詞,當這個名詞還未在香港教育界普及時,鄧文瀚已經走上 STEM 路,其中一個觸發點,是有些學業成績稍遜的同學向他坦言只想玩,不喜歡上課學習。他靈機一觸,想到何不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通過「玩」來追求知識呢?

寓學於玩   玩也是一本學問

又有一次,鄧文瀚在模型店碰到一個愛砌四驅車的中學生,看著由他指導下製成的車仔流暢地在迂迴賽道上飛馳,鄧文瀚覺得那男生很厲害,就主觀地以為他讀書成績同樣出色,誰知原來他中英文統統不及格,更打算中四之後輟學做車房學師,再儲錢去日本參加四驅車比賽。這個少年人的「破格」想法對阿 Sir 猶如當頭棒喝:「玩」也是有學問的!

回到學校,鄧文瀚向校長提起這個「四驅車男生」,想不到校長同樣「破格」,建議邀請男生來教自己的學生砌車,寓學於玩,說不定可以有所啓發。校長更提到,如果要在學校內推動四驅車學習,必需要懂得「包裝」,例如扣連物理、數學傳統學科,讓其他老師和家長容易接受。

鄧文瀚當時任教中文、數學和常識科,於是,他為砌車活動加入相關的圓周、速率知識及很多物理現像。最後,真的有學生因此而學業進步,更有學生主動瀏覽外國網站,參考別人改裝四驅車的技巧,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校的成功個案,讓鄧文瀚堅信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透過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足夠的,一定要「動手做」,學習要開心,因為當開心指數提升,所吸收的知識才能夠長久。STEM 教學的種子植根在鄧文瀚的心中,但當時社會甚至教育界尚未普及推廣 STEM,直至有一天,他遇上了「伯樂」——補習社負責人兼電視節目主持 Patrick Sir 林溥來,他找鄧文瀚一起主持節目,主要是講 STEM 教學,由於鄧文瀚的英文名也是 Patrick,一個節目內有兩個 Patrick 會令觀眾混淆,所以,自此他就用「STEM Sir」這個名號來闖天下。

跳出舒適圈 STEM 路上砥礪行

背負了 STEM Sir 這個名字,令到鄧文瀚不期然有了使命感。2018 年,他毅然放棄穩定的教書工作,跳出來做「跨媒體教育家」,STEM Sir 回想當時曾不停地思考未來的方向。

「我記得跳出來的時候,還未到四十歲,才三十多吧。那時的生活其實很安穩,繼續做下去的話,要晉升到副校、校長都是有可能,但是那刻我在想,如果我的人生是這樣的話,那就太沉悶了,所以我想試下挑戰自己,看看自己可以走到多遠。」

結果沒有走了多遠,他就遭逢人生中一個很大的挫折。當時,疫情等因素令市面及學校斷斷續續停工停課幾年,辦不到實體活動沒有講座,所以完全是零收入,他的心情相當「灰」。STEM Sir 憶述:「每天都在『燒銀紙』,不知道何時會把自己的公積金燒光,因為全都拿出來搏,所以沒有錢給家用,對很多東西都感到很負面。因為不知父母家人會不會埋怨自己,負面的情緒就此而起。」

遇到挫折時,STEM Sir 會看書去紓緩一下。他其實鍾情鬼故,特別是關於香港歷史的鬼故,既可忘卻煩惱又可加深認識香港,但真想要慰藉心靈的話,他就會看一些正能量的書,其中他特別推介《日常事件簿》,「字不多,打開可能係一個公仔,然後幾句說話,但你看完又會覺得講得很對,不如自己去聆聽,聽聽自己的心聲吧」。

退一步去想,並用第二個角度去看同一件事,就會發現整個世界會不再一樣。回想當初 All In 轉軌道,一路走來雖非一帆風順,但現在有機會接觸到全港學生,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對推廣 STEM 教學有所建樹,他很滿足,感受到用錢也買不到的快樂及成就感。

Kit Lin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14

殯葬禮儀師之晝夜行事錄──《最後的故事》作者分享會

2:00pm-3:00pm

14

《點樣劃條鐵》新書分享會

2:00pm-4: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