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點講|痛風面前,年齡平等!認識病因及療法,小心病從口入
text/霍偉明醫生 · photo/iStock · 2025-02-20
近年愈來愈多人患上痛風,這個疾病與飲食習慣及體重有關,亦與代謝綜合症如肥胖、糖尿病有相互關係。痛風患者逐漸年輕化,據紀錄本港年紀最小的患者僅得 17 歲。
每逢大吃大喝的節日,又或秋冬火鍋旺季,就是痛風發作高峰期。除了先天因素,痛風跟糖尿病一樣,是「吃出來」的「富貴病」。人體内所有組織都含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當細胞代謝時,嘌呤會被分解,產生尿酸。當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尿酸結晶就會在關節內沉積。若不正視,不僅會導致關節損傷變形,尿酸結晶也會在血管、腎臟等沉積,造成慢性發炎,長遠可引發多種共病,包括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關於痛風,一直令人聞而生畏,事關急性發作時令人痛不欲生;但大部分病人在消炎止痛後,就將問題忘得一乾二淨。痛風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體內尿酸積聚過多並形成結晶,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沉積,引發劇烈的疼痛和炎症,好發位置是大腳趾第一蹠趾關節和膝關節,同時亦可以影響其他關節和軟組織,包括手指關節、肘關節,甚至耳廓等。
痛風的先天成因主要來自遺傳,包括家族史、基因突變等,這些都會導致腎臟代謝尿酸功能不足,增加患痛風的風險。後天的成因則多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痛風患者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因為某些食物含有高嘌呤,會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從而引發或加重痛風症狀。
高血壓糖尿病 增尿酸形成加重痛風
痛風有分急性和慢性。進食大量高嘌呤食物,如紅肉、海鮮和動物內臟等,會增加體內尿酸水平;攝取大量酒精,則會干擾尿酸的排泄,誘發痛風急性發作。而慢性痛風則由於尿酸結晶在關節和周圍組織中長期沉積所致,與急性痛風發作不同,慢性痛風通常會導致長期關節炎症,最終引致關節變形和喪失活動功能。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和代謝綜合症等共病,都會增加尿酸形成或降低尿酸的排泄,加重痛風病情。
有病人在症狀緩解後,繼續大魚大肉,認為只要痛風沒有發作,就可以繼續放縱飲食。值得留意的是,痛風發作通常需要一定的尿酸水平和結晶沉積。有些人尿酸水平較高,但沒有達到發作的臨界值,因而沒有出現徵狀,但長遠而言,高嘌呤飲食仍可能導致尿酸水平上升和痛風發作。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是有效治療痛風的唯一途徑。
目前治療痛風以藥物和飲食控制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秋水仙鹼(colchicine)和類固醇等,用於紓緩急性發作的疼痛和炎症。而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allopurinol)和非布司他(febuxostat)則用於控制慢性痛風,降低尿酸水平。病人尿酸值應維持低於 0.36mmol/L,口服降尿酸藥物須長期服用,有效溶解尿酸結晶和降低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
病情嚴重須做手術 甚或截肢
雖然大多數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和改善飲食生活習慣來控制病情,但若情况嚴重,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如果痛風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關節已變形至無法穿鞋,甚至行走,就可能要考慮做手術。若結晶沉積在皮膚表面形成潰瘍,可能會導致感染;若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統較弱,傷口癒合能力亦較差,潰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導致壞死或組織損傷,一旦損傷嚴重到無法修復時,醫生可能會考慮截肢以防止感染擴散。
針對痛風的手術治療,要視乎病情嚴重程度、受影響關節和病人整體健康狀况制定不同方案。常見的有「結石移除手術」,將結晶沉積物移除,從而減輕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若尿酸結晶在關節中長期沉積,造成關節損傷、變形或功能喪失,例如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磨骨」,就需要做「關節融合術」,以幫助病人重拾活動能力和減少疼痛。若關節損傷及變形嚴重,且其他治療無效時,就可能要置換人工關節,以重建正常的關節功能。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