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常|理想一起去追!看印象派大師塞尚和雷諾阿的追夢人生
text/Feb28plus1 (點讀「新星大募集」入圍寫手) · photo/iStock & 展覽主辦機構 · 2025-02-24
text/Feb28plus1 (點讀「新星大募集」入圍寫手) · photo/iStock & 展覽主辦機構 · 2025-02-24
你對印象派有甚麽印象?前陣子參觀了香港藝術館以兩位印象派巨匠——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和皮埃爾 - 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為主題的大型展覽,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塞尚反傳統的「反透視法」外,兩人的晚年之景亦令我反思熱愛的極限。
談到世上最知名的畫家,應該不少人腦中馬上浮現畢加索(Pablo Picasso)這個名字。然而,有另一位藝術家受到這位一代大師以及有「野獸派之父」之稱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所推崇,甚至稱他為「我們所有人的父親」(The father of us all)。這位「大師的偶像」,就是生於 1839 年的印象派代表人物保羅.塞尚。他在法國一個富裕家庭中長大,父親是銀行家,因此塞尚一直被寄望能繼承家業,不可學習繪畫。
塞尚的藝術生涯可謂崎嶇,一生只有一幅畫在巴黎藝術展的不起眼處展出過,直至去世後他的作品才獲得史無前例的重視,故此,大眾形容塞尚總離不開「抑鬱」、「孤獨」這些負面字眼。在家庭方面,他與父親不和,獨自前往巴黎習畫;在友情方面,他與幼時相識的自然主義文學家左拉(Émile Zola)絕交。他的感情生活同樣不算美好,學者發現塞尚幾乎沒有留下與妻子菲凱(Hortense Fiquet)有關的日記,多年來只有兩封書信提及她;而他經常離開巴黎回鄉作畫,與菲凱長期分居,留下兒子由太太獨力撫養。美國藝術史學家 John Rewald 曾研究塞尚的生平,認爲菲凱雖曾擔任塞尚的模特兒,但對藝術並無興趣,也沒有為塞尚的藝術事業帶來任何影響。
當時的塞尚曾被批評為「有視網膜疾病的藝術家」,作品亦被貶稱是「喝醉的廁所清潔工所完成的畫」,一直不受畫廊青睞,多年來被西方世界最大的藝術展——巴黎沙龍(Salon)拒絕其申請。直至 1882 年,畫作《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The Artist's Father, Reading "L'Événement")終能在沙龍的一個角落展出,這是他人生唯一、亦是最後一次參展。
離開普羅旺斯後的塞尚潦倒失意,無論怎樣畫也得不到賞識和支持。然而,他在 1860 年代於巴黎認識了同為印象派畫家的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二人喜好相似,經常結伴外出寫生,在孤單的藝術生涯中,慶幸仍有知己作伴扶持。
雷諾阿生於工人家庭,天生有一把好嗓子,卻因家貧而放棄唱歌。他 13 歲在瓷器廠當繪製學徒,其天賦被老闆發掘,因而改讀美術學校。雷諾阿與「富二代」塞尚的起跑線差天共地,藝術上亦有著迥然不同的發展。雷諾阿的作品多次被巴黎沙龍接受,畫作在多地展出,甚至被掛於羅浮宮內。
雷諾阿的作品光線通明,帶著飽和色彩;塞尚則主張物件以形體為先,細節為次,並使用顛覆傳統的「反透視法」,讓人感覺畫中的人和物品彷彿要向觀賞者走出來。兩位大師惺惺相惜,互相啟發,他們不少作品的場景及主題的看來相似,但風格卻截然不同。以雷諾阿的《蘋果與梨》及塞尚的《蘋果與餅》為例,前者強調光影細節,後者則以物體的形狀以及色彩對比為重心。
據聞塞尚年老時曾因衣衫襤褸,在前往作畫途中,被小孩誤以為是乞丐而遭擲石頭,但這無損他對繪畫的熱愛,甚至在人生的最後數天依然愈來愈愛。同樣地,雷諾阿在晚年即使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疼痛難當,卻依然繼續作畫,力求進步。
在現今娛樂至上,注意力被當成商品販賣的年代,即使我們明確知道自己對某樣興趣存著別人難以理解的熱忱,集中力卻輕易被手機和電腦偷走。這個展覽正好提醒我們,塞尚與雷諾阿的專注和投入正是邁向成功的關鍵。雖然不建議大家廢寢忘餐,影響健康,但至少在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地鞭策自己,好讓未來的你不會後悔。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