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Travelogue】翻閱遊記時光倒流至1921年,看日治時代台灣舊貌

台灣,對港人來說絕不陌生,但其實似近還遠,未必清楚她的過去,也不知道她又叫福爾摩沙 (Formosa)。

福爾摩沙,拉丁文美麗之意。如今普遍的說法,是16世紀葡萄牙船員遠眺台灣,讚嘆台灣之美。近年有學者研究歷史文獻後指出,令葡萄牙人驚艷的福爾摩沙可能是沖繩,而不是台灣。

英國旅行家、文學家,歷史學者和殖民地官員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1921年與妻子環遊世界,橫越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返國途中,他們用九天時間在台灣從南到北走了一趟,然後於1923年出版《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台灣旅行》,記下他當時對台灣的所見所聞。

遊記的內容一般以敘述行程、飲食、住宿和交通等等為主,我卻最喜歡看作者的感受及對事物的想法。當時台灣經歷多次政權更迭,已由日本統治20多年,文明程度在當時來說已是不錯,作者對日本文化還是諸多批評,例如在日式旅館,不能穿鞋走上榻榻米,房間只用紙門做隔間全無私隱等等,不過幸有他的批評,才清楚記述了當時台灣上流的日式生活。

角板山的台車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台車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或許作者為殖民官,對原住民生活有相當的興趣,離開台灣前,又特地去觀察他們的生活,造訪了總督府經營之「歸順」蕃地前哨據點──角板山。他與妻子由台北乘火車到桃園,再轉坐「台車」(裝有煞車的輕便推車),在苦力的推動下,攀登了1500英尺,終抵達角板山監督駐在所,前後共走了七個小時路程。安頓後,他四處參觀,包括「歸順」原住民兒童就讀的蕃童教育所。

角板山的蕃童教育所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角板山的蕃童教育所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角板山的蕃童教育所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日本人對於全島各地的這30多處蕃童教育所十分自豪。他們強調,蕃童教育所為文明的表徵,是他們以仁慈教化『蕃人』的明證。但在我看來,看到這些大自然之子被『日本化』(套用這個詞) 時,反而覺得有點可悲。他們看似快樂,儀容也夠整潔,也被照顧得很好。生活條件無疑改善了,但同化的過程對他們來說 (不可否認,這才是當局的目標所在) 是否得大於失,則有待商榷。」

角板山全景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那些孩子一星期上六天課,在學的五年內不能返回部落,作者對此十分慨嘆:「這意味著,在他們一生中最具可塑性的五年與家鄉完全斷了聯繫,失去傳統,也遺忘習俗。事實上,他們離開部落時還是單純的內地原住民小孩,但五年後回鄉則成了日本公民。」

角板山的原住民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角板山原著居民搗小米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環看天下,民族同化,有自然也有強迫,古今皆然。站在旅人的角度,見證或預見一個民族的消失,我同樣有作者在1921年的慨嘆。

杜佳

香港土生,長於鬧市。愛好遊歷,寄情於山水,以文字影像,記下世情。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30

《姐,整理的是人生》簽書會

3:30pm-4:30pm

30

探索文化城市之路:《文化城市之路》新書發佈會

5:00pm-6: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