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河山行|在浦巿古鎮與茶館老闆閒聊舊物往事,細味醇厚的鄉土情懷

過了上午10點,浦市范記茶館剩下幾位賣菜的農民還在門口喝茶。忙碌了一個早晨的茶館老闆閒著沒事過來跟我聊天。他說:「常德順沅江而來,穿越武陵山、雪峰山,沿江可抵桃源、沅陵、洪江⋯⋯浦市是這條水路上最大的碼頭。」范老闆,60出頭,父親是50年代下放浦市的右派。他像一粒種籽被風颳到了湘西,初中畢業,上山下鄉,後來回浦市開了范記茶館。茶館靠近沅水碼頭,茶客大多是對岸擺渡來的農民,一邊賣菜,一邊喝茶,鄉土氣息濃,旅客喜歡,生意不錯。范老闆很會做生意,他把茶館消費分成兩種:一元一杯是本地茶客喝的;10元一杯,送一碟糕點,賣給遊客。

浦市古鎮是西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舊時貴州、雲南、四川所產的桐油、黃豆、白蠟、木炭、茶葉、煙絲,由馬幫經高山坪古驛道馱到這裡裝船運往常德、武漢、南京、上海;同時將那裡的絲綢、海鹽、金屬器皿等日用品運到浦市,再經高山坪古驛道銷往湘西及黔、滇、川地區。明清時期,朝廷發放西南駐軍的餉銀,也由這條古道運往鳳凰、銅仁、鎮遠、貴陽、昆明。古鎮由40多條巷弄編織而成,以加工經營的商品命名,如打鐵的鐵匠街,賣鹽的鹽巷弄,做煙絲的煙坊弄,開當舖的當舖弄;也有以姓氏命名,如姚家弄、鍾家弄、謝家弄、瞿家弄、方家弄……均指向沅水的碼頭。民國初期,浦市有24座碼頭、3家鏢局、3家洋行、4家錢莊、4家瓷莊、9家油坊、13座會館、72座道觀廟宇,有「小南京」之稱。范老闆感嘆:「1986年謝晉導演拍電影《芙蓉鎮》最初選在浦市,可惜古鎮破損嚴重,改在王村,錯過了發展機會。」

從前,浦市最大的商品是桐油、木材、煙絲和炮仗。沈從文在《湘西散記》裡寫道:「那時節沿河長街的油坊,常常有三兩千新油簍曬在太陽下。沿河7個用青石作成的碼頭,有一半皆停泊了結實高大的四櫓五艙運油船。此外船隻多從下游運來淮鹽、布匹、花紗,以及川黔所需的洋廣雜貨。川黔邊境由旱路來的朱砂、水銀、苧麻、五倍子,莫不在此交貨轉載。木材浮江而下時,常常半個河面都是那種木筏。」

范記茶館隔兩條巷便是煙坊弄,3、40米長,曾有5、6家煙絲作坊。75歲的張景棠住的房子是曾祖父留下來的,寬敞的兩開間,牆上掛著曾祖父與祖父的照片。隨著捲煙加工的興起,傳統手工煙絲一落千丈,如今只留下煙坊巷的名字。

以前中正街有不少炮仗店。沈從文在文章中說:「本地市面出炮仗,沅水流域的人遇事喜用鞭炮,婚喪事用它,開船上樑用它,迎送客人親戚用它,賣豬買牛也用它。幾乎無事不需要它。作鞭炮需要硝磺和紙張,浦市出好硝,又出竹紙。浦市的鞭炮很賤,很響,所以沅水流域鞭炮的供給,大多數由浦市商店包辦。」

現在古鎮沒有一家炮仗店,只有農曆新年才有商家賣炮仗。

古鎮有個石達開王妃墓,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南京被天王洪秀全猜忌負氣出走,沿長江西行,經洞庭湖逆沅水而上,王妃病逝葬在浦市。石達開離開浦市,走高山坪驛道入黔、川,最後兵敗大渡河。

《中國旅遊》

一卷輕書,與你同遊大江南北、踏遍塞外關內。《中國旅遊》雜誌創刊於1980年7月,多年來發掘及報道許多鮮為人知的風景名勝及民情風俗,亦同時見證了中國的旅遊發展歷程。未來將繼續帶領讀者坐看神州風雲變幻,盡覽中國大好河山。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04

追憶韶華——沈西城《舊夢迷濛》新書發佈會

1:00pm-2:00pm

04

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

3:00pm-4: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