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閱讀日常】眼見為實就是真相?觀看藝術要思考辨識,觀看世界也如是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觀看,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像攝影,人人也有不同的角度,每個人也有自己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們卻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觀看,而是從小不斷學習。一個我們習以為常,以為與生俱來的能力,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藝術批判散文《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就有詳細探討。看完本書之前,我並不察覺「看」本身,是值得如此深究的話題。

書中內容令人有不少啟發,我最感興趣的是伯格探討有關貼近現代生活的部分,就是以油畫和廣告做了一系列的對比。他指出西方的肖像、靜物油畫等畫作如此寫實,原因是油畫收藏者都是富豪,他們靠畫布上彷彿觸手可及的華麗事物,以確認自己的財富,「許多油畫本身就是用來標示可用黃金或金錢所能購買的東西。」

他也探討了廣告和廣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白日夢。「廣告通常被形容競爭的媒體,最終將造福大眾(消費者)和最有效率的製造商——並因此提升國家經濟。」廣告告訴人們,「我們只要消費,就會更富有。」所以買了廣告的產品,就令你以為能證明你的個人價值。

書中用了大量的圖片證明油畫和廣告兩者的聯繫。廣告內容喜歡借助雕塑或者繪畫,以增強廣告信息的吸引力及權威性,因為廣告必須製造神話,令消費者相信只要買了這個產品,便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我們從降臨世界的一刻,便被廣告包圍,也被剝奪懷疑的權利,所以人們極少質疑廣告,傾向相信那些名正言順的謊言。廣告帶來的此種觀看之道,深深影響著現今急功近利的社會,所有事情都被無限誇大,一切訊息、新聞、事件都以廣告的方式來製作,利用標題、話題包裝整合,而無需調查,不需要有邏輯。

廣告的華而不實、無需思考的觀「看」,最可怕是令人們停止思考,摧毀探求真理的能力。這種觀「看」無孔不入,避也避不了,想不接受,只能閉上眼睛,不過避得了看,也避不了聽,世上還有聲音廣播。不盲目接受和相信社會給你「看」的事物,可能才是真正的觀看之道。

P.S.《觀看的方式》的基礎為1972年BBC同名電視影片的延伸,有興趣可觀看影片:

杜佳

香港土生,長於鬧市。愛好遊歷,寄情於山水,以文字影像,記下世情。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14

《MBTI人際探險》新書分享會

5:30pm-6:30pm

14

殯葬禮儀師之晝夜行事錄──《最後的故事》作者分享會

2:00pm-3: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