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點讀專訪|張小倫奮鬥多年終圓奧運夢,見證劍擊隊由零到「世一」

香港相隔25年後再在奧運奪金,同屆兼得兩銀三銅的空前佳績,香港運動員由回歸前零的突破已證明不是垃圾,到今年更獲得港人全程力撐。

奧運和全運會完結,運動員回港後陸續出席不同商業或品牌活動,粉絲到場支持,尖叫歡呼聲不絕,儼如 Fan Meeting,運動員更變身模特兒為潮流雜誌拍攝廣告,接受大大小小的專訪,拍攝不同的商品廣告,在社交平台軟銷產品,曝光率不下於人氣偶像。

身經百戰的花劍港隊代表張小倫力證,「香港有史以來無試過好似今次奧運完了咁瘋狂,咁多商業贊助,咁多公司 support 運動員,這是親身體驗到。好開心咁多市民咁熱衷,我們去每個活動,都來支持我們。」

張小倫樂見香港有人支持運動員,這是好現象,運動員得到贊助,增加收入來源,有多些曝光率讓外界知道運動員在做甚麼,知道他們正在運動項目上爭取表現,能夠得到那麼多人支持,其實是一種直接的鼓勵,「要爭取好成績報答返這班支持你的人,這是雙贏。」

全港商場市民看奧運直播喜氣洋洋的畫面,是近年港人罕見的團結,他特別有感受,「一個運動會令到全香港人可以咁熱血、咁凝聚力。試想這幾年,社會事件加上疫情,所有人生活好 sad,沒甚麼令他們有開心的日常,大家見面都傾『好唔開心』,大家見面覺得好枯燥,生活在這環境困住兩三年,這兩三年香港發生好多的事,大家好多這些話題,並無一個開心話題畀到大家。」

他又說,「原來運動凝聚咁多人,運動力量咁強大,一個國際城市,一個運動員可以令到全香港人去 support 佢、去撐佢,點燃這個人的思想的時候,其實運動員有冇貢獻?我覺得完全感受到『愛』,香港人那種團結的愛。」多年前曾有政府中人形容運動員「沒有任何經濟貢獻」,香港運動員現在以成績來說明一切。

「你在香港做職業運動員搵到食㗎?」

人稱大師兄的張小倫,源於他是體育學院首批全職運動員,在劍擊隊經歷七代選手,見證劍擊隊成績由零到「世一」,看透世態炎涼,「現在我們有成績,你才會訪問我,如果我們無成績,無任何嘢,邊有人理你?無人會關注你,呢個好現實,所以我覺得香港運動員真係幾慘,你要做到一個 level 好出色,可以做到一個職業運動員,你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好多。你打份工會慢慢升職加人工,運動員唔係,運動員無一個好人工,我們會減人工。」

他還聽過不少「一秒激嬲」的話,「16 年職業生涯中,我面對社會時去同人講『我係職業運動員』,我覺得無人認同我,(對方) 覺得『吓!你在香港做職業運動員搵到食㗎?』這問題在我生活上無時無刻都出現。」他坦言「心裡面都好唔舒服」,尤其是他們熱愛運動,代表香港和國家作賽爭取好成績回來,再被人重擊一句「運動員對呢個社會無貢獻」時,「正常一個人聽到這句話,你做了一樣好成功的事,仲話你無貢獻,你會點?心入面梗係好難受啦!好彩我係一個好樂觀的人。」

「劍神」奮鬥多年一圓奧運夢

張小倫把青春 All In 劍擊運動,2010 年歷史性為港贏得亞運男子花劍個人銀牌及團體銅牌,獲得「劍神」美譽,為迎戰兩年後倫敦奧運,拼命打積分賽患上腰椎盤突出,與奧運失諸交臂,隨後一屆亦未合資格出賽。「運動生涯就差一個賽事未參加,所以我成日都留一點遺憾就是,在我運動生涯,我付出咁多年,堅持咗咁耐都去唔到呢個運動會,我覺得自己唔係一個成功的運動員,或者達唔到一個要求目標,所以我堅持到今日,我去到奧運會,我可以同你講:『我係堅持先見到希望,我唔係見到希望我先繼續去堅持』。」張小倫語重深長的說。

即使奧運空手而回,他更著重整個團隊的榮耀,因為運動員已踏出成功一步,對得住香港市民,「我好 proud of 自己,我唔需要你畀咩我,市民這樣的舉動,這樣 support,在社交媒體支持我時,我好滿足,我好開心,我覺得終於有人認同我。」

身為隊中大師兄一直樂於扶植師弟

現年 36 歲的張小倫,是港隊老將,笑言在劍擊隊內比同門師弟妹大了「一輪」(12年) 甚至 20 年,一星期有六天都在體院與他們相處,「好似 (張) 家朗讀完中三就入體院做全職,Ryan (蔡俊彥) 未讀完大學又入來全職,Lawrence (吳諾弘) 剛讀完中學就來全職。」他形容這班師弟面對外面環境及社會經驗是零,他則打過工又開設餐廳,會在閒時或出外作賽時分享人生經驗,跟他們一起成長。

奧運期間各港隊運動員的社交平台追隨人數飆升,張家朗 IG 粉絲逾 40 萬人冠絕同儕,他在酒店隔離的日子,與奧運花劍團體賽獲第七名的上述師兄弟開 IG live,被網民封為「F4」(Fencing 4) ,高峰觀看人數近 2 萬人,媲美偶像明星。

接廣告=偶像化?

花劍 F4 與人氣男團 Mirror 成員有不少 cross over,例如呂爵安 (Edan) 是蔡俊彥就讀港大時的室友,兩人聯同張小倫一起開 IG live;邱士縉 (Stanley) 和李駿傑 (Jeremy) 就與花劍代表崔浩然在 Youtube 比試打劍。此外,羽毛球「謝鄧配」謝影雪和鄧俊文,亦參演 Mirror 的球賽節目。

對於運動員跨界娛樂圈,張小倫強調他們不像明星般要唱歌演戲,為此他有向師弟表明,「我們只是一個運動員,做好運動就得,我們出到來被人看到正面健康形象,不是去做 show。」而且他們更貼地,會與市民 Selfie 和聊天,沒有偶像包袱。

原來劍擊隊教練及體院管理層有共識,允許他們參與這些活動,先決條件是保證運動員的練習、休息和比賽之間要平衡得好,就可在空餘或放假時進行。

他看好這熱潮會吸引年輕人當運動員,「原來運動員在香港都可以做到 idol,運動員都好似明星一樣,如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可以有咁多的曝光率,有咁好的贊助,有咁好的環境畀一個目標方向去幻想。作為下一代的年輕人,你唔使揀佢,佢都會當係一個 idol 目標去追求。」

張小倫不介意花劍男被指偶像化,坦承「最需要他們幫我們做這件事 (劍擊),令大家覺得做運動原來咁好玩、咁開心。」他指出,劍擊賽事一個月一次,大賽事更是一年一次才有電視台轉播,如果日常節目加入這元素,讓港人吃飯時看電視都看到劍擊,可讓更多人了解,「變相更多人關注多些運動員,或這項運動。」

閱讀就是長途機最好的me time

在疫情前,張小倫一年有三分二時間都在外地作賽,坐飛機多過坐港鐵,他習慣在機場書店買一本書,坐長途機來回一定看完,之後會分享給朋友或隊友看,沒有儲書習慣。唯一例外是藏了《幸福你有得揀》,因他的奮鬥故事乃其中一個篇章。

他喜歡的書本題材,是城市變化、氣候變化、動物遷徙,兼看相關的紀錄片,皆因讀書時已喜歡歷史、地理科,因此在完成賽事,就把握空餘時間參觀當地名勝古蹟,還原課本所學。

劍擊賽程令張小倫走遍多國,漏網的就是沒有賽事的北極和非洲草原,前者他希望能與太太補度蜜月,後者則等待退役後踏足。

今天再問「香港運動員搵到食嗎?」去看張小倫的 IG,幾乎每天都分享美食!

Sammy

退下火線的記者,仍與文字共生,我手寫我心。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

27

本地流行文化講座活動「經典人物——黃霑」

2:00pm-4:30pm

28

國學講座:「恆、既濟、未濟」三卦淺釋

2:15pm-3:4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