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點講|女生風險高9倍!青少年必學6招自我檢測法及治療關鍵
text/霍偉明醫生 · photo/iStock · 2025-08-28
脊柱側彎在香港情況普遍,約有 5% 人口受此困擾,大部分患者在出世時並無異常,漸漸長大後才出現問題,通常在 10 至 20 歲之間病發。顧名思義,脊柱側彎是指脊椎出現不正常的旋轉,側面的弧型會在背部呈現出「側彎」,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並呈現「C」形或「S」形。
脊柱側彎的初期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痛楚,從外觀上也較難察覺,家長可能容易忽略,但可透過肉眼觀察,如以下情況均顯示不對稱或不平整,家長應立即求醫,由醫生進行 X 光檢查或立體電腦斷層掃描,及早確診。
6 大徵狀 脊椎側彎現形
1. 自然站立時兩邊肩膊的高度是否一致
2. 觀察兩側的肩胛骨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
3. 腰間兩邊孤度是否對稱
4. 合腳站立時,膝蓋是否高低不平
5. 雙腿打直,向前彎腰成 90 度直角時,兩邊背部的高度是否平整
6. 脊骨正常應該兩邊對稱
兒童的脊柱側彎以結構性的「原發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佔八成個案。根據衞生署 2021 年統計數字顯示,全港約有 2% 至 3% 的兒童出現脊椎側彎,而每 1,000 人中便有 2 名屬於嚴重,每年新症人數多達 1,500 宗。
延誤就醫 影響生理心理健康
初期的脊椎側彎外觀上不太明顯,側彎多發生在胸椎和腰椎之間,當側彎角度增加,軀體變形加劇,肌肉、韌帶和椎間盤會失去平衡,影響心肺與腸胃的功能,並可能出現疲勞和腰背痛。
曾有脊椎側彎的父母需要格外留意子女的情況,因為患者大部分在出世時無異樣,常在 10 至 15 歲之間病發,發育期間惡化速度也比其他年齡來得快,而發生在女生身上的機率是男生的 8 至 9 倍。脊椎側彎大致可分為非結構性及結構性兩種,前者與日常不當姿勢、長短腳及肌肉緊張有關,後者多為原發性脊柱側彎,成因大多不明,但相信與遺傳有關係,如父母有脊椎側彎,子女出現的情況也較高。
脊椎側彎並不一定要做手術,醫生會按患者不同程度階段,作出相應的治療:
· 輕度脊椎側彎(10° - 20°):定期觀察,可配合物理治療、針對性運動和伸展運動來改善。
· 中度脊椎側彎(介乎 20° - 45°):需配合矯正器治療,每天需佩戴腰架長達20小時以上。
· 嚴重脊椎側彎(45° 或以上):建議進行手術。
早期就醫可減少惡化
很多父母誤以為改善不良姿勢或可改善脊椎側彎,但「原發性脊柱側彎」並非由姿勢問題導致,最多只能減緩病情惡化,無法根治,加上側彎初期幾乎不能察覺,要靠父母和身邊人的觀察,所以一旦發現問題便一定要積極治療,阻止側彎惡化。
大部分「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在青春期病發,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惡化,有機會造成頸椎、胸椎和腰椎肌肉轉向,壓迫神經線,繼而影響身體機能,導致併發症。
若側彎角度過大,或會因胸廓變形而造成心臟或肺部功能不良,甚至產生骨刺,壓迫脊髓神經,造成腰腿麻痺,情況嚴重的話甚至無法正常行走。
即使被確診為輕症,也要及早治療,早期治療的恢復率非常高,家長也不應忽視其嚴重性。即使用矯形腰架,也需每天佩戴長達 20 小時以上,這可能令患者感到不適,亦會擔心被同輩譏笑,因此在使用前可先接受心理輔導。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