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河山行|踏進炎夏又是荔枝飄香時,不如跟蘇軾嘗嘗殼紅肉白的十八娘紅

「十八娘紅」是一款荔枝的名字,是我從小就喜歡吃的一款荔枝。根據文字紀錄來追溯荔枝史的話,可以一直往前推到西漢時期,辭賦家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隱夫薁棣 ,荅遝離支」一句中的「離支」,便是荔枝的別稱。

北宋名臣蔡襄《荔枝譜》云:「荔枝閩中為第一,蜀州次之,嶺南為下。」這顯然有點不認同老食客蘇東坡的品味了,東坡先生曾寫過:「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極力誇讚嶺南荔枝,而蔡襄卻說嶺南荔枝最差,權且當作口味各異吧。

荔枝品種眾多,比較出名的有:妃子笑、桂味、掛綠、陳紫、黑葉、蘭竹、白糖罌、糯米糍等等。從唐代學者段公路《北戶錄》詳載荔枝品種始,以蔡襄的《荔枝譜》最為詳細,其中言:「江家綠、十八娘紅、狀元紅、將軍紅皆絕品。」「十八娘紅」為福州特有品種:「荔枝色深紅而細長,傳閩王王審知有女第十八,好吃此品,因而得名」。

此品種甜中帶着明顯的酸,風味自然更有層次感,甜而不膩,有如一瓶高級的甜酒,也必須有一定的酸度。它艷紅多刺,味道酸甜爽口,比普通品種成熟晚一些,閩菜「荔枝肉」亦因此荔枝的典故而發明。小時候有個夏日午後,父親載着我從外婆家回來,途中看到賣荔枝的小攤,竹筐中火紅的荔枝在綠葉的襯托下分外惹眼,正是十八娘荔枝,父親便買了一袋。途經倉山上藤路附近時有棵大榕樹,長得高大茂盛,樹冠遮天蔽日,父親說在這吃荔枝甚好,便下車在樹蔭底坐下,拿出荔枝,一起在樹下吹着涼風吃起來。

荔枝核有大有小,那種特別細小的核在福州叫「焦核」(清‧周亮工《閩小記‧水晶丸》:「相傳荔枝去其宗根,用火燔過植之,生子多肉而核如丁香,如六畜去勢則易肥也。漳浦人多用此法。以其火燔,故名『焦核』。」),父親說要看果皮上一粒粒凸起來的斑點,若是很尖、比較銳的凸點,那這顆荔枝的核便是焦核。若是凸點比較平、扁,那果核就比較大粒。

我好奇地咬開每一顆荔枝邊吃邊觀察,確實如父親所說的那般,心中一陣竊喜,感覺自己又學會了一門本事。我就這樣邊吃邊聊,直到一袋荔枝吃完了才一起回去。現在回想起來,方能理解蘇軾吃完殼紅肉白、汁多核小的十八娘紅荔枝後所寫下的詩句:「輕紅釃白,雅稱佳人纖手臂;瘦骨肌香,恰似當年十八娘」。  

清代大臣李光地等著《御定月令輯要》云:「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甘酸如醴酪。若離木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荔枝成熟適值入夏,保存相當困難。

我從小吃荔枝的經驗是:剝殼後果肉應該潔白乾爽,若有汁水流下則不新鮮了。楊貴妃愛吃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考證,當初運往長安給王公大臣們品嚐的荔枝,並不是把採下的荔枝裝在竹筐中快馬運去,而且把整棵荔枝樹挖出來運走,途經幾個驛站換馬再行,真的是馬不停蹄地趕到長安,到達目的地後才開始把樹上的荔枝摘下來,以確保新鮮。古時福建進貢的荔枝,去殼剝核,將其果肉日曬火烘,稱荔枝肉乾,鹵浸蜜煎稱荔枝蜜餞,整粒荔枝果曬乾稱為錦荔,均因保鮮困難,而鮮少有鮮果上貢。

荔枝上市時正值炎夏,多吃易上火,出現牙齦腫痛、喉痛等症狀。福建地方百姓歷代傳下偏方,吃荔枝時將荔枝肉蘸上醬油同吃,便可去火氣。古醫書亦證此說,明代學者方以智《物理小識》寫道:「荔枝多食作熱,鹽、蜜解之。」

《中國旅遊》

一卷輕書,與你同遊大江南北、踏遍塞外關內。《中國旅遊》雜誌創刊於1980年7月,多年來發掘及報道許多鮮為人知的風景名勝及民情風俗,亦同時見證了中國的旅遊發展歷程。未來將繼續帶領讀者坐看神州風雲變幻,盡覽中國大好河山。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