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聽佢點讀|探索客家文化:從傳統衣著服飾,揭開客家人的獨特魅力!


《崇文重教:香港新界客家歷史與文化》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三聯

客家文物

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以中原文化為基礎,是結合徙遷地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漢文化藝術形式,反映客家人勤勞、樸實的生活。客家先民把中原文化和風俗帶到嶺南,經過傳承及發展,創造出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

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具有樸素、節儉、方便、實用、耐穿五個特點,顏色上屬於淡雅、素淨的冷灰色調。藍衫為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節約的體現。製作藍衫的主要材料有芒布、葛布、棉布等。

客家普通家庭中,年輕女性喜歡穿着淺藍色、白色等明度較高的服飾,中老年女性則喜歡穿深藍色、黑色等低明度、低純度的服裝,顯得沉穩質樸。而男性傳統服飾的色彩則相對單一,不論老幼都只穿着不同明度的藍、灰、白、藏青色的服飾。

富裕家庭的服飾色彩比較豐富及鮮豔,材料方面多用績、羅、綢、緞等絲綢織品的上乘面料,紅色、寶藍色等純度較高的色彩也很常見。兒童服飾的色彩多為高明度、低純度的粉色系列。在服裝的色彩及材料上,呈現出明顯的貧富之別,粗布麻衣多為貧民家庭所穿。襟頭及袖口處的織鑲裝飾,年輕人與老年人略有不同,年輕人的花樣較複雜漂亮,當中年輕女孩的衣服襟頭、鑲琨繡工明顯,從大襟頭領口繞經後頸沿,一直延伸至右前身片的小襟內,而老年人則只有前襟才有織鑲裝飾。

舊日,客家人多穿布鞋或木屐,喜歡帶冬頭帕及涼帽。男子日常穿着對襟衫,民國時期飾有黑緞質的裝飾繡片。婦女喜穿百褶裙,裙頭連接兩片大小相同的面料,中間交叉重疊,裙門兩側靠近裙頭處作同方向倒褶,裙頭兩段以白色棉布條繫束。配飾主要有釵、泡針、項圈、手鐲、鈴鐺串、百家鎖、襟掛、腰掛鏈等,多以白銀材料製作,頗為美觀。

肚兜為客家傳統女性及小孩所穿的內衣,又稱兜子、抱腹、心衣、袜胸,一般用一整塊布或綢緞造成,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式樣,無袖子及後幅,遮蓋體前從胸骨到小腹的部位,有說為遮蓋胸腹部及陰部。四邊有帶子,上端的兩根帶子套在頸後,左右端的帶子則束於腰後。有些肚兜裝飾精美,上面繡上各種花鳥圖案。

客家花帶

客家婦女以勤勞儉樸見著,耕田、煮飯、打掃、縫紉一手包辦。因長期在田野勞動,服飾十分簡樸,衣料多為棉或麻,服飾多以藍、黑、白、灰等素色為主,因其易洗耐髒。不知從何時開始,客家婦女在這些素色衣服上,加上色彩鮮豔的帶子作為裝飾。這些親手編織的客家花帶,本只用單色絲線編織而成,然而一經客家婦女之手,卻能湊成圖案豐富的帶子。客家花帶本是客家婦女代代相傳的手藝,從不外傳。她們不張揚、不轉贈,珍而重之,甚至過世後也會隨之入土。據云此流傳逾二百年的客家文化,恐怕快將失傳。

客家婦女傳統服飾中的花帶,是素色服飾中美麗的點綴,也是婦女們引以為傲的手藝。在日間繁忙的田間勞作,以及回家後照顧家庭生活的重擔之下,晚飯後,客家婦女姊妹們,在家一起編織花帶,成為生活中難得的閒暇時光。飯後歡談、穿針引線間,織就一條條美麗的花帶,是客家文化中難能可貴的傳統手藝。

客家花帶的顏色亦可以表示婦女的婚姻狀況,傳統上紅色代表已婚,偏綠色代表未婚。不同村落花帶的顏色及圖案都有其特色,透過花帶的顏色、圖案及編織手法,可知該客家婦女的來歷與祖籍。

此外,客家花帶的編織圖案也代表不同意思,其中一款類似凸出的種籽粒的模樣,形狀像夫妻二人各攬一小孩,被稱為「攬仔花」,這種圖案表現客家人之重視多子多孫,寄託新婚夫婦早生貴子的祝福。另外一款芝麻形狀圖案,稱為「麻子花」,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象徵百子千孫。

花帶可為客家婦女平凡的生活點染色彩,用作添丁場合的叫「丁帶」,新婚燕爾用的則稱「拉櫃帶」。涼帽、圍身裙及頭帕等皆可用花帶作裝飾,為客家婦女的素色衣裳添抹一分絢麗色彩。至於物料,最原始的有麻和綿,亦有真絲,普遍車衣用的絲綿線,也可用以編織。

客家涼帽

客家涼帽,在客家地區(惠州、梅州、深圳、鳳崗)稱「笠嫲」,別稱蘇公笠、蘇帽遮、竹笠、涼笠,採用薄竹篾片及麥稈,夾以寬大的箬竹葉編製而成,外形呈斗笠狀,帽簷四周縫有輕飄的褶疊寬黑紗或黑布條,順着帽簷自然下垂。客家涼帽最早是客家婦女所戴用,款式簡潔大方,環保輕便,防雨、防塵、防曬,同時兼具飄逸瀟灑之感。

客家涼帽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其時,居住於中原地區的百姓,為躲避戰亂及天災,紛紛遷徙到南方廣東、江西、福建等山區。客家婦女為避免拋頭露面,把一塊黑布罩在頭笠上,遮住自己的面孔,只留下兩個洞以免遮擋視線,後又將布條縫製在斗笠四周。

另一說法是客家涼帽即蘇公笠,相傳北宋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有一天見愛妾王朝雲頂着烈日,在花園打理花草,為使愛妾不受日曬雨淋,他就在當地竹笠頂部的中間開一孔,以適應頭上髮髻。人們紛紛效仿,遂成後世的客家涼帽。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惠州嘉應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名曰蘇公笠。」

涼帽外形有「尖項篤(尾)」與「圓頂笠」之分。尖項篤竹笠主要流行於豐順、揭西、陸河、饒平等地;圓頂涼帽則主要流行於梅縣、興寧、蕉嶺、平遠、大埔等地,後者為男女老少所通用。涼帽具有耐高溫、耐磨等優點。可在田頭地尾農作時用以御暑,亦可遮陽避雨,抵禦嚴寒,是客家人從事室外勞動或旅行上路的必備工具。

客家婦女的圓頂涼帽是用薄薄的篾片、麥稈或漂白的棕葉編織而成。這種斗笠外形頗似平坦的竹編米篩,圓形、平面、直徑五十厘米左右,頂部中間直徑十厘米鏤空,形同斗笠圈,頂部縫有布,有些還繡上梅花等紋飾,邊沿周圍垂掛五寸來長的褶疊均勻的布巾,有黑色、藍色、白色或花色。潮汕的涼帽,除揭西客家人的圓頂笠、軍笠及學生笠外,老百姓用的都為尖頂竹笠。深圳客家涼帽按地區分為甘坑涼帽及大鵬涼帽,甘坑涼帽帽簾為黑色,大鵬涼帽帽簾為藍色。

客家涼帽的垂布顏色可用以區分戴帽者是未婚還是已婚。未婚女孩的涼帽花帶花穗為白色,已婚少婦的花帶花穗為紅色,中老年婦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女孩子出門、趕集,都是拿白色穗帶涼帽,絕不拿其他顏色的,哪怕是母親的或臨時戴一下,寧可不戴,也不讓人誤會。涼帽既輕便又可遮陽光、防雨、防塵,垂布隨着身體擺動飄舞搖擺,招來悠悠涼風,涼爽宜人,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蕭國健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