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佢點讀|聲音導航的尋味之旅:遊走五大名城,用耳朵細嚐地道滋味
text/蕭欣浩 · 聲演/Derek Poon (《點讀》「新星大募集」好聲音銀獎得主) · photo/istock · 2025-03-10
text/蕭欣浩 · 聲演/Derek Poon (《點讀》「新星大募集」好聲音銀獎得主) · photo/istock · 2025-03-10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滋味增訂版)
作者:蕭欣浩
出版社:初文
第四輯|從香港到世界(節錄)
了解人生百態
旅遊與飲食均離不開人,這不僅指涉旅人本身,亦包括途中遇到的認識或陌生的人,彼此溝通的同時,通過飲食的品味與喜好,能夠反映各人的性格特徵。也斯於台灣,特意到詩人商禽的牛肉麵店,品嚐牛肉麵之餘,同樣關注麵店的營運環境:
因為天氣熱,因為有些人不吃辣或者不喜歡牛肉麵,所以生意也不見得好。有些人走進來,叫一些店裡沒有的東西,然後就別別嘴了。但這牛肉店總是這麼誠懇、認真。它的素質並不因此有任何改變,它的東西都真材實料。
天氣、生意、顧客等不確定的因素,種種都能構成經營上的困難,商禽即使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仍以抱持「誠懇、認真」的態度。於個人的層面,商禽不改自己的經營手法和心態;於飲食的部份,他保持一貫的用料和水準。也斯以短短的描述,交代店主與食肆的關係,展現商禽對食物和自我的堅守。
旅程所遇上的人,背景與身分不同,未必初次見面就能融洽溝通,食物除了是異地文化的呈現,亦擔當彼此溝通的橋樑。也斯於法國的北非小館,拍攝櫥窗的甜點,店主表現抗拒,深怕是記者胡亂採訪,但通過飲食與交談,氣氛頓時好轉:
我們最初覺得他保持住自己的文化,有點拒人千里,談起話來,倒又還能溝通。我說我來自香港,他呢,來自突尼西亞,來了十多年了。薄荷茶來的時候,我說我們喝茶不下糖,他說:下糖才好喝呢!
也斯與店主的相處,是旅行者與當地人之間的磨合過程。也斯藉由飲食融入當地生活,了解飲食背後的文化,帶出店主對食物的個人喜好,以及待人處事時的執著。
食物也有好壞,旅人遇到的不一定是好人好事,也斯於成都就碰到不太愉快的經歷,他們一行人晚上到處閒逛,看到賣湯圓的攤檔,決定坐下一試,文中提到:
結果我們吃完了結帳,五碗湯圓要十塊多!怎麼這麼貴?不過是幾毛錢的東西。小夥子堅持不讓步,他還說:「我要做通宵生意呵!」這不是理由,但既然沒有說好價錢在先,也只好讓他敲竹槓算了。
也斯本希望藉著嘗試小攤,感受當地生活,但四處探險,也會有碰壁的時候,當飲食變成欺詐的技倆,也斯記下自己被騙的過程,呈現攤販經商不誠實的行徑,構成個人旅遊體驗的一部份。
呈現平民滋味
也斯的旅程著重貼近生活的探索,遊走間,不難遇到當地平民,從他們身上所看到的飲食情態和風俗,最富地域特色。也斯於台灣的知本漫步,欣賞雨後的景色,途中偶見不少蝸牛,帶引出與飲食相關的經歷:
在路上,我們看見三個孩子蹲在路旁,旁邊放了個鐵桶。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們正在拾蝸牛。在鐵桶裡,已經拾了半桶,全是這些棕色的蝸牛。⋯⋯我再問:「是撿來吃的嗎?」其中一個小女孩點點頭。「自己吃的?」她搖搖頭,輕輕地說:「有人買的。」
也斯記錄的雖然不是直接的進食過程,但收採蝸牛作食材的情景有趣特別。食用蝸牛的風俗盛於法國,見於意大利、台灣等地,雖並不罕見,但亦非普遍全球。也斯通過旅遊,通過親身的體驗,能展現當地的飲食特色。無論是行為還是口味上的習慣,均源自於生活,從學習與模仿當地人的想法和取向,能對一地的食物有新發現。也斯敢於融入各地文化,容易察覺平民美食,他於德國逐漸愛上當地麵包的過程,正是從好奇開始:
大學客舍樓下有一所麵包店,每天黎明做出各種美味麵包。我起先早上經過,看見學生排隊,又嗅到麵包的芳香,便也買來試試。起先覺得牛角包輕脆又堪咀嚼,然後試試甜點,跟著發現居然還有咖哩角、甚至菠菜和蕃薯角,到最後甚至連有松子的德國黑麵包硬硬的吃久了也覺挺可口。
面對異國的飲食和文化,也斯同樣勇於嘗試。於行為上,學習當地人購買新鮮烘焙的麵包。於口味上,逐一品嚐各款味道、餡料多樣的麵包。經由食物引發行為與口味的雙重改變,能令也斯融入當地文化,展示當地人的生活狀況。
要體驗當地飲食,不一定在戶外或店鋪,旅程中到訪在地民家,同樣是了解當地生活、文化的上佳途徑。也斯遊德國時,受一對老夫婦邀請,到他們的家中作客。女主人烏達招待慇懃,也斯剛到達住處,她便開始準備餐膳,也斯對所見的食物有詳細的記述:
她今早在馬爾他島逛街市,心裡早已有了準備,買了新焙好的麵包、羊乳酪,還有種種蔬菜。還有雅枝竹,但要煮半小時。能等嗎?當時可以!食物攤開來:盛在深棕色木盆裡的橄欖、乾辣椒、鹹豆⋯⋯
旅人未必有機會感受民家的生活,也斯透過當地朋友,能夠一探居住環境,文中提到羊乳酪、雅枝竹、橄欖等多樣食物,組成歐洲風味,呈現德國民家的飲食習慣,簡單說明他們的家常滋味。也斯於日本同樣有探訪民家的經歷,不同之處在於,主人家並非熟悉已久的舊友,而是旅途中認識的新知。也斯一行人從青森到北海道,原本準備到青年旅舍留宿。船程中,也斯認識正在返回余市老家的佐和子,她知道也斯一行人的行程後,邀他們回家作客。佐和子的父親好客,為他們準備豐富晚餐:
晚餐吃的是豐富的羊肉燒。邊吃邊燒,旁邊伴上芽菜、馬鈴薯、椰菜和冬菇,吸飽豐富的肉汁。⋯⋯他把罐子打開讓我們嚐,原來是他自己醃製的鷄心,有點像我們的鹵水食物。⋯⋯見我們對雞心感興趣(也許太感興趣,幾乎整罐吃光了。)又再搬出自己醃的一盆蘿蔔來。那埋在雪中有一段日子,他用菜、味噌汁、肉絲和小魚來醃蘿蔔。
羊肉燒與醃製的菜式均具日本特色,是民家能夠準備的日常餐膳。主人突如其來搬出醃蘿蔔,可知是家中常備的食物,當中運用味噌汁醃製,更顯日式風味。德國與日本的飲食文化固然各異,也斯遊訪不同民家,通過比較能夠了解兩地於飲食上的差異,而經由也斯觀察、描寫而成的遊記,更能從食材、烹調方法上,展示各地民家具特色的飲食習慣。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