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聽佢點讀|跟著漢字去旅行:追溯「湯」與「驛」的文化根源與演變

字旅行間

作者:田南君

出版社:初文

日韓篇(節錄)

喜歡日本演員役所廣司的讀者,相信會觀賞過他主演的《新活日常》(Perfect Days)。電影講述飾演公廁清潔工的役所廣司看似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常新生活,卻通過音樂、閱讀、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流露出生活的平淡美感,而他的其中一項日常,就是到住所附近的澡堂——櫻湯(さくら湯)——泡熱水澡。

日本不少澡堂,包括役所廣司常去的「櫻湯」,還有上圖位於大阪的「萬盛湯」,其店鋪名稱都會冠以「湯」字,那麼到底甚麼是「湯」?莫非就是我們今天喝到的「湯」?

《說文解字.水部》這樣說:「湯,熱水也。」「湯」的本義就是熱水、開水。《孟子.告子上》裡有這句: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冬天寒冷,就喝熱水;夏天炎熱,就喝涼水。孟子認為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因而藉此比喻踐行仁義是發乎內心的善舉。

經人類所煮沸的熱水,就是「湯」;大自然所蘊藏的熱水——溫泉,也稱作「湯」。唐代人封演寫了一本叫《封氏聞見記》的筆記小說,當中提到當時大唐境內的溫泉:海內溫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河南陸渾湯,汝州廣成湯,兗州乾封湯,邢州沙河湯。引文裡面的「新豐」、「藍田」、「岐州」、「同州」,都是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可見當地的溫泉數量多、分佈廣。

說到陝西省的溫泉,大家自然會想到「華清池」。在〈長恨歌〉的開首部分,白居易描寫了楊貴妃出浴華清池的情況: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貴妃得到唐玄宗的寵幸,被帶到華清池,在寒冷的初春與皇帝一同泡上溫暖的熱水澡,用潤澤的泉水洗淨潔白柔潤的皮膚。句中的「華清池」是「華清宮」眾多溫泉浴池中的其中一個。「華清宮」是唐玄宗的離宮,裡面溫暖浴池,北宋王讜的《唐語林.補遺一》就有記載:華清宮……湯泉凡一十八所。第一即御湯……御湯西南,即妃子湯。有溫泉,自然會有人興建浴池來浸泡泉水,「湯」由此引申出新字義——溫泉浴池。上文的「御湯」,就是唐玄宗專屬的溫泉浴池——華清池;至於「妃子湯」,則是楊貴妃的專屬浴池。

「湯」這個字後來流傳到日本,同樣可以指熱水、溫泉,更多時候是指浴場或澡堂。譬如前文提到的「櫻湯」,是位於東京墨田區的澡堂、「萬盛湯」就是位於大阪西成區的澡堂,至於左圖的「新勢湯」,則是一間位於大阪九條車站附近的浴場。

「湯」既是可以飲用的開水,也是可以浸泡的溫泉,更是混合不同食材煮成的飲料。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談.卷中》提到: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上文說明當時的「湯」全都用甘草熬煮而成的飲料,有熱飲也有冷飲。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用「湯」來表示飲料,譬如涼茶鋪售賣的酸梅湯,正是用酸梅熬煮而成的飲料。

「湯」也可以指食物經烹煮後所得的汁液,或具有大量汁水的菜餚,相當於我們說的「湯水」,譬如「雞湯」、「豆腐湯」、「番茄薯仔湯」等。

2023年1月,當時香港還未恢復通關,筆者卻隻身遠赴十多年沒有到過的韓國,拜訪新景點之餘,也探望當地的舊朋友。

韓國「去漢字化」多年,可是在一些公眾場所還可以看到不少漢字,譬如上圖的「水原驛」,所指的就是「水原站」。

古人以馬匹作為主要陸路交通工具,故此到了現代,不少跟陸路交通有關的事物,都以「馬」來命名,例如「馬路」,本是供馬匹馳行的大道;又如「鐵馬」,本指披甲上陣的戰馬,現在多用來比喻電單車;那麼「驛」跟馬匹又有著甚麼關係?

「驛」,本指「驛馬」,是指專供傳遞公文的人員或趕赴遠路的官員所使用的馬匹。驛馬靈活健行,不過路途如果太遙遠,人和馬都需要中途休息,「驛站」亦應運而生:設置於全國各地的主要大道上,為相關人員提供食宿及換馬服務。

「驛站」起初稱為「驛」,也就是為傳遞公文的人員或趕赴遠路的官員提供食宿或換馬服務的地方。南宋陸游的詞作〈卜算子.詠梅〉首句說:「驛外斷橋邊。」由此可以推測,陸游應當是在某處驛站外的一道斷橋旁邊,遇見梅花的。

「驛站」又稱作「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有這幾個耳熟能詳的句子: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秦王估計不可以強行奪去和氏璧,於是暫且答應藺相如齋戒五日,然後舉行九賓禮。齋戒期間,秦王就把藺相如安置到一間名叫「廣成」的驛站休息。引文中的「傳」就是驛站。

亦有人把「驛」和「傳」並稱為「驛傳」。清人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二年》中有「蒙古始置倉廩,立驛傳」之句,意指蒙古人開始在境內設置糧倉、驛站。直到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就把「驛傳」譯作「站赤」(Jamuci)。《元史.兵志四》這樣說:元制,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另外,據《元史.世祖本紀十》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諸處站赤飲食,官為支給。」意指全國各地驛站的飲食,全部改由官府提供。這就是蒙古人把「驛站」譯作「站赤」的證據。

時日久了,人們再把「驛傳」和「站赤」合稱做「驛站」。清人魏源在《武聖記.卷十》中,記載了元太宗窩闊台的一段話:我即位後,惟四善政:一、平定金國;二、設立驛站;三、無水草處,穿井立營;四、各處城池,設官鎮守。窩闊台的其中一項德政,就是設立「驛站」,當中的「驛站」正是由「驛傳」和「站赤」合併而來的。

中原的「驛傳」系統也流傳到日、韓。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設立了超過五百個驛站,分佈在全國二十二條稱為「驛道」的主要道路上,譬如「尚州道」(位於今韓國慶尚南、北道一帶)就有「幽谷」、「洛東」、「安溪」、「文居」等二十五個驛站。在日本,「驛站」則稱為「宿場」或「宿驛」,譬如位於東京的「原宿」和「新宿」,分別是江戶時代之前及期間所興建的宿場。

直到鐵路傳入中、日、韓等地,人們都趕著為這新穎事物配上譯名。由於火車站可以讓搭客乘坐列車、轉換列車或在稍作休息,與古代驛站功能相近,人們於是用「驛」與「站」作為「station」的譯名:中國選用「站」或「車站」,日本和朝鮮則沿用「驛」,當中日本用上日本漢字「駅」,而朝鮮則兼用韓文「역」,不過在去漢字化後就棄用「驛」字了。

田南君

Success!

Thanks for subscribing.

Logo

訂閱電子資訊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