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點講|以為「折而不斷」只是扭傷,可自行痊癒?你真的太年輕了
text/霍偉明醫生 · photo/iStock · 2025-03-26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脫臼或骨折的情況,通常只要及時治療,問題並不大。然而,有些骨折症狀並不明顯,加上他們可能因為表達不清楚或害怕被責罵而不敢告知家長,導致延誤就醫。若受傷後處理不當,也可能使傷勢惡化,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骨頭畸形」、「長短手腳」等問題,影響外觀及長期的身體機能。
誰是骨折的「幕後推手」?
一般人認為只有在進行高風險運動時才會容易受傷,但現在許多人踩單車或滑板時,都會配備護具,受傷機率已大幅降低。實際上,這些骨折個案可細分為於兩個年齡層:嬰幼兒和青春期。
嬰幼兒:由於骨骼皮層較薄或骨間結構較脆弱,部分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因通過產道時受到拉扯或擠壓,可能導致骨折。
青春期:隨著活動量增加,受傷的機會也隨之上升。常見的骨折原因包括球類運動中的碰撞、在家中攀爬沙發或玩耍時不慎摔傷,甚至從滑梯或彈床上跌落等。
「拗柴」、「篤魚蛋」原來也屬骨折?
骨折多發生在四肢,尤其以上肢比下肢更常見,關節部位也相對脆弱。這是因為跌倒時,人會本能地用手支撐身體,導致手部首當其衝受到衝擊,引發骨折。由於青少年的骨骼比成人更具韌性,骨折類型也有所不同。
撕裂性骨折:仍相連著像樹枝被屈折,多屬閉合性骨折。因骨折末端未有穿破皮膚,但創傷部位通常有明顯畸形。
竹節樣骨折:常見的「篤魚蛋」,多發生在跌倒時,令手指骨骼受傷。
生長板骨折:長骨的兩端都有生長板軟骨組織,如生長板受損會影響 16 歲前的骨頭生長。曾有個案因單邊生長板受損,造成「長短腳」。
開放性骨折:嚴重意外令骨折末端刺穿皮膚,骨骼及軟組織外露。
發育期骨折能自行癒合?別再誤解了!
骨折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
保守治療:打石膏、小夾板等保守治療方法,靠骨骼自行生長回復原位。
外科手術:施行手術,以金屬鋼板、螺絲、鐵釘等固定骨骼,讓骨骼在正確的位置癒合。
有些家長誤以為發育期的孩子在骨折後能自行痊癒,因此拒絕手術。曾有案例因家長堅持只打石膏,結果患者長期疼痛未消,才發現是「生歪骨」,最後只好做手術將骨敲斷再接駁,才順利康復,所以選擇治療方案前,應先與醫生充分討論再作決定。
常見誤區:「折而不斷」只是扭傷
閉合性骨折有「折而不斷」的現象,疼痛感不如骨頭完全斷裂時明顯,甚至還能進行一些動作,導致患者及家長誤以為只是扭傷,未能及時治療。當骨折未經正確復位繼續生長,會出現畸形肢體,甚至影響正常功能。
此外,康復後無需過度進補,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物或鈣片,同時應注意體重控制,避免過度肥胖對骨骼造成壓力,影響康復和生長。
總括而言,別以為骨折只要發生在發育時期就一定能自行及正常的痊癒,應該及早求醫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治療,「病向淺中醫」方為上策。
Thanks for subscribing.
您提供以下所需要的個人資料,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點讀》的《私隱政策聲明》及《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並同意 《點讀》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以作訂閱《點讀》的電子資訊之相關用途。
如有需要,您亦可以隨時取消訂閱或修改您的個人資料。若有疑問,請電郵至 read@shkpreadingclub.com。